关于历史的诗词(54首)

  • 1 《触龙说赵太后》 先秦·刘向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 6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6 《荆轲刺秦王》 两汉·刘向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 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秦武阳 一作:秦舞阳)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 4 《鸿门宴》 两汉·司马迁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 4 《郑伯克段于鄢》 先秦·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 6 《朋党论》 宋代·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 6 《信陵君窃符救赵》 两汉·司马迁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

    ”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

    从骑皆窃骂侯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报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公。

    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语魏。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辨士说王万端。

    魏王畏秦。

    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

    侯生笑曰:“臣故知公子之还也。

    ”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公子再拜,因问。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于是公子泣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与公子俱。

    公子过谢侯生。

    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

    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军。

    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

    兄弟俱在军中,兄归。

    独子无兄弟,归养。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

    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栏矢为公子先引。

    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 6 《晏子使楚》 两汉·刘向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二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三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6 《周郑交质》 先秦·左丘明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 4 《介之推不言禄》 先秦·左丘明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5 《项羽之死》 两汉·司马迁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 4 《蹇叔哭师》 先秦·左丘明

    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

    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 5 《宫之奇谏假道》 先秦·左丘明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

    ”公曰:“何时?”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

    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

    ”罪虞公,言易也。

  • 5 《展喜犒师》 先秦·左丘明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 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昔周公、 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 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 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 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 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

    ’恃此而不恐。

    ”齐侯乃还。

  • 5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代·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