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的诗词(914首)

  • 1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代·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5 《捕蛇者说》 唐代·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饥渴而顿踣 一作:饿渴)

  • 4 《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8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5 《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6 《约客/有约》 宋代·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7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 通:无)

  • 7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8 《乡村四月》 宋代·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 6 《逢入京使》 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6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代·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缲 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 6 《破阵子·春景》 宋代·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 6 《燕歌行》 唐代·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 一作:飘飘)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6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6 《方山子传》 宋代·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