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人的诗词(1102首)

  • 16 《张衡传》 两汉·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 20 《墨池记》 宋代·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 20 《苏武传(节选)》 两汉·班固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独匈奴未耳。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王死后,人众徙去。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诏使孺卿逐捕。

    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

    』」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

    数月,昭帝即位。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

    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

    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

    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 20 《西施咏》 唐代·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 20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20 《五柳先生传》 魏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 21 《琵琶行/琵琶引》 唐代·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21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代·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23 《烛之武退秦师》 先秦·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

  • 21 《破阵子·春景》 宋代·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 21 《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19 《论诗五首·其二》 清代·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21 《郑伯克段于鄢》 先秦·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 21 《九歌·湘夫人》 先秦·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 一作:渺渺)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 19 《屈原列传》 两汉·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

    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