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山的诗词(205首)

  • 1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4 《石钟山记》 宋代·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5 《登泰山记》 清代·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 4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宋代·黄庭坚

    环滁皆山也。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

    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

    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 4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8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5 《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 唐代·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6 《关山月》 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6 《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 6 《题卢处士山居/处士卢岵山居》 唐代·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 4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 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8 《长相思·一重山》 五代·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 5 《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 4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代·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 3 《望岳三首》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