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的诗词(32首)

  • 1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5 《伤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5 《论语十则》 先秦·佚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 5 《劝学》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 通:性)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 5 《孙权劝学》 宋代·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4 《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 7 《学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6 《为学一首示子侄》 清代·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5 《邴原泣学》 明代·礼赞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 6 《袁州州学记》 宋代·李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

    惟时守令,有哲有愚。

    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

    或连数城,亡诵弦声。

    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

    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

    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

    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

    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

    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

    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

    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

    百尔器备,并手偕作。

    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

    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

    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

    俗化之厚,延于灵、献。

    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

    教道之结人心如此。

    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

    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

    是睢朝家教学之意。

    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记。

  • 4 《论语十二章》 先秦·佚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 4 《问说》 清代·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

    ,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

    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

    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 4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明代·王守仁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 4 《读书要三到》 宋代·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6 《勤学》 宋代·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