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的诗词(115首)

  • 16 《听流人水调子》 唐代·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 18 《听郑五愔弹琴》 唐代·孟浩然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 18 《周颂·有瞽》 先秦·佚名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应田县鼓,鞉磬柷圉。

    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喤々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 18 《听弹琴》 唐代·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七弦 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 19 《听筝》 唐代·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 18 《江城子·江景》 宋代·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 19 《听邻家吹笙》 唐代·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 18 《乔山人善琴》 清代·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

    邻媪闻之,咨嗟惋叹。

    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款扉扣之。

    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

    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山人默然而反。

  • 20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唐代·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 18 《幽涧泉》 唐代·李白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

    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

    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

    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

    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

    乃缉商缀羽,潺湲成音。

    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

    幽涧泉,鸣深林。

  • 19 《醉桃源·赠卢长笛》 宋代·吴文英

    沙河塘上旧游嬉。

    卢郎年少时。

    一声长笛月中吹。

    和云和雁飞。

    惊物换,叹星移。

    相看两鬓丝。

    断肠吴苑草凄凄。

    倚楼人未归。

  • 19 《卜算子·樽前一曲歌》 宋代·杜安世

    尊前一曲歌。

    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

    不语如痴醉。

    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 19 《大子夜歌二首·其二》 唐代·陆龟蒙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 18 《琵琶行》 唐代·牛殳

    何人劚得一片木,三尺春冰五音足。

    一弹决破真珠囊,迸落金盘声断续。

    飘飘飖飖寒丁丁,虫豸出蛰神鬼惊。

    秋鸿叫侣代云黑,猩猩夜啼蛮月明。

    潏潏汩汩声不定,胡雏学汉语未正。

    若似长安月蚀时,满城敲鼓声噒噒。

    青山飞起不压物,野水流来欲湿人。

    伤心忆得陈后主,春殿半酣细腰舞。

    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后庭花带雨。

    二妃哭处山重重,二妃没后云溶溶。

    夜深霜露锁空庙,零落一丛斑竹风。

    金谷园中草初绿,石崇一弄思归曲。

    当时二十四友人,手把金杯听不足。

    又似贾客蜀道间,千铎万磬鸣空山。

    未若此调呦呦兮啁啁,嘈嘈兮啾啾。

    引之于山,兽不能走。

    吹之于水,鱼不能游。

    方知此艺不可有,人间万事凭双手。

    若何为我再三弹,送却花前一尊酒。

  • 17 《人间词话七则》 清代·王国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