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咏物的诗词(1393首)

  • 1 《阿房宫赋》 唐代·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不知乎 一作:不知其;西东 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有不见者 一作:有不得见者)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7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 6 《卜算子·咏梅》 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7 《卜算子·咏梅》 近代·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4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6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四)

  • 5 《咏鹅》 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2 《病梅馆记》 清代·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 5 《疏影·苔枝缀玉》 宋代·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

    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 5 《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 金朝·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 5 《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 6 《喜雨亭记》 宋代·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 5 《忆秦娥·咏桐》 宋代·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8 《核舟记》 明代·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 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