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诗词大全

  • 1 《伯牙绝弦》 未知·佚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2 《共工怒触不周山》 未知·佚名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3 《二翁登泰山》 未知·佚名

    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

    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 4 《樵夫毁山神》 未知·佚名

    康熙十五年,余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

    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许之。

    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

    ”因告以夜所闻见,戒勿往。

    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

    一日不樵,母且饥。

    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之。

    樵甫采樵,虎突出从竹间。

    樵手搏数合,持虎尾盘旋久之。

    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去,樵逐而杀之。

    客逆劳之。

    樵曰:“感君高义,盍导我至庙中。

    ”既至,大诟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 5 《晏子答梁丘据》 未知·佚名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

    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

    ”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

    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

    ”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

    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

    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旅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

    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

    ”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

    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

    故难及也?”

  • 6 《蛇衔草》 未知·佚名

    昔有田夫耕地,值见伤蛇在焉。

    顷之,有一蛇衔草着伤口上,经日创蛇走。

    田夫取其余叶治伤,皆验。

    本不知草名,乡人因以蛇衔名之。

    古人云:蛇衔草能续已断之指如故,非妄言也。

  • 7 《二鹊救友》 未知·佚名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 8 《不识自家》 未知·佚名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

    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

    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 9 《农妇与鹜》 未知·佚名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

    熟视之,乃鹜也。

    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

    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

    临去,频频颔之,似谢。

    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

    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

    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 10 《孝丐》 未知·佚名

    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

    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直之竹筒中。

    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

    ”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

    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舟系柳阴下。

    舟虽蔽,颇洁,有老媪坐其中。

    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

    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

    母食尽,然后他求。

    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

    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

    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

    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 11 《酒徒遇啬鬼》 未知·佚名

    昔一人嗜酒,忽遇故人,其故人乃悭吝之徒。

    嗜酒者曰:“望诣贵府一叙,口渴心烦,或茶或酒,求止渴耳。

    ”故人曰:“吾贱寓甚遐,不敢劳烦玉趾。

    ”嗜酒者曰:“谅第二三十里耳。

    ”故人曰:“敝寓甚陋,不堪屈尊。

    ”嗜酒者曰:“但启户就好。

    ”故人曰:“奈器皿不备,无有杯盏。

    ”嗜酒者曰:“吾与尔相知,瓶饮亦好。

    ”故人曰:“且待吾半日,吾访友毕即呼尔同归。

    ”嗜酒者目瞪口呆。

  • 12 《刘氏善举》 未知·佚名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

    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憾。

    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

    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 13 《少年治县》 未知·佚名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

    "齐君曰:“何以知之。

    ”曰:“共载皆白首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 14 《书法家欧阳询》 未知·佚名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乃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 15 《猿子》 未知·佚名

    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

    猿子尤奇,性可驯,然不离母。

    母黠,人不可逮。

    猎人以毒附矢,伺母间射之。

    中母,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树,饮子。

    洒已,气绝。

    猎人向猿子鞭母,猿子即悲鸣而下,束手就擒。

    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跃而毙。

    嗟夫!猿子且知有母,不爱其身。

    况人也耶?世之不孝子孙,其于猿子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