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事的古诗词(14首)

  • 1 《郊行即事》 宋代·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 6 《王孙圉论楚宝》 先秦·佚名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

    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

    ”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

    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

    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

    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

    此楚国之宝也。

    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

    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 4 《南郊大礼诗》 宋代·王禹偁

    百僚冠剑互珊珊,文物威蕤属礼官。

    清漏宿斋宣祖庙,质明行事昊天坛。

    旌旗漠漠帷宫晓,星斗依依彩仗寒。

    肠断商於左迁客,圆丘无分得荣观。

  • 5 《赣学乡饮礼成二首》 宋代·李昴英

    无哗观者也深衣,古典如迂效颇奇。

    放出曦轮行事日,飞来捷帜序宾时。

    俎阳便觉春流畅,拜爵潜教俗转移。

    此礼重行应易易,邦人耳目熟威仪。

  • 6 《秋日海上书怀(丁酉岁作)》 明代·袁凯

    寡妹城西消息稀,老夫漂泊几时归。

    朝廷计议知何意,丞相征行事已非。

    东去鲸鲵方作横,南飞乌鹊正无依。

    可怜白发孤村里,终日哀哀赋《式微》。

  • 7 《宫词三十三首》 宋代·曹勋

    听政勤劳抚万方,暂留行殿驻钱塘。

    已将轮对规行事,更向龙床阅谏章。

  • 8 《和郑国器六首》 宋代·曹勋

    归休三径得怡颜,何所羊裘与钓竿。

    剩得新诗载行事,如游玄圃拾瑯玕。

  • 9 《蒙再示属辞三叹之余诜赞巨丽无地托言辄依元》 宋代·陈与义

    书如嘉肴要知旨,区区太冲空咏史。

    百年能挂几牛角,火急编摩时亹亹。

    柳家文类今无遗,可忍行事空违之。

    此书真是群玉府,事辞所不遗毫厘。

    子不见刘勰书成要人定,岂但令人愈头病。

    偶向车前问沈公,果符梦里随先圣。

    两诗入手喜生春,从今护持知有神。

    便可缮写持献御,注解不须烦五臣。

  • 10 《始寒》 宋代·方回

    与客观棋日又晡,佯狂落魄老江湖。

    未妨行事诸儿笑,敢谓知心举世无。

    币竭并将空橐售,衾寒兼着破毡铺。

    还家烂醉东篱菊,犹有儿能为我酤。

  • 11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 宋代·赵蕃

    往年敌来如破竹,九州泛若浮海粟。

    郑公仗节守冯翊,毅然可杀不可辱。

    飘流南浮适兹里,平生行事耳目熟。

    几回下马过其坟,溪水洄洄抱山足。

    季孙甚才耻为吏,哦诗欲效云台谷。

    四篇赠我劳我行,入手为之三过读。

    君家泾县亦工此,知者尚稀凡眼肉。

    会看入洛似机云,不应如我但碌碌。

  • 12 《赐马廷鸾四首》 宋代·宋理宗

    圣烈谟肇我加邦,钜编诏后总宏纲。

    立心广大侔天地,行事明通迈帝王。

    训与六经相表裹,法垂万世愈巍煌。

    讲帷可但资敷绎,夙夜惟知率旧章。

  • 13 《太史公自序》 两汉·司马迁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

    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 3 《送人征蛮》 唐代·贯休

    七纵七擒处,君行事可攀。

    亦知磨一剑,不独定诸蛮。

    树尽低铜柱,潮常沸火山。

    名须麟阁上,好去及瓜还。

  • 4 《赠别崔十三长官》 唐代·顾况

    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

    欲别崔侠心,崔侠心如铁。

    复如金刚锁,无有功不彻。

    仍于直道中,行事不诋讦。

    崔侠两兄弟,垂范继芳烈。

    相识三十年,致书字不灭。

    我来宣城郡,饮水仰清洁。

    蔼蔼北阜松,峨峨南山雪。

    顾生归山去,知作几年别。

* 关于行事的诗词 描写行事的诗词 带有行事的诗词 包含行事的古诗词(14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