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姓的古诗词(96首)

  • 1 《待漏院记》 宋代·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

    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

    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

    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

    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

    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

    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

    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

    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 3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代·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6 《官仓鼠》 唐代·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 3 《捕渔谣》 唐代·曹邺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 3 《掩耳盗铃》 先秦·吕不韦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 5 《谏逐客书》 先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泰山 一作:太山)

  • 3 《哀郢》 先秦·屈原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之焉极。

    楫齐杨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障之。

    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 4 《唐太宗吞蝗》 唐代·吴兢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

    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 4 《谏迎佛骨表》 唐代·韩愈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进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

    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

    臣某诚惶诚恐。

  • 2 《文帝议佐百姓诏》 两汉·刘恒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

    愚而不明,未达其咎。

    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

    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土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 3 《陶侃惜谷》 两汉·司马光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 4 《秦楚之际月表》 两汉·司马迁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

    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 3 《豆踠行》 明代·李梦阳

    昨当大风吹雪过,湖船无数冰打破。

    冰骧峞山岳立,行人骇观泪交堕。

    景泰年间一丈雪,父老见之无此祸。

    鄱阳十日路断截,庐山百姓啼寒饿。

    旌竿冻折鼙鼓哑,浙军楚军袖手坐。

    将军部兵蔽江下,飞报沿江催豆踠。

    邑官号呼手足皴,马骡鸡犬遗眠卧。

    前时边达三千军,五个病热死两个。

    弯弓值冻不敢发,昔何猛毅今何懦。

    李郭邺城围不下,裴度淮西手可唾。

    从来强弱不限域,任人岂论小与大。

    当衢寡妇携儿哭,秋禾枯槁春难播。

    纵健征科何自出,大儿牵繵陆挽驮。

  • 4 《次韵金汉臣五城道中》 宋代·方回

    郊行胸次爽于秋,岁稔天宽百姓忧。

    但有樵人歌陇上,永无廷尉望山头。

    最宜旷野开诗思,未觉他乡动客愁。

    想见霜林疏更好,绿阴时节忆曾游。

  • 5 《送人出使》 宋代·吴芾

    驿骑駸駸犯露霜,定知遐俗喜生光。

    千官弩矢迎郊外,百姓壶浆夹道旁。

    要使远谋安井邑,尽令诸将守封疆。

    更将余力筹边策,归日收功坐庙堂。

* 关于百姓的诗词 描写百姓的诗词 带有百姓的诗词 包含百姓的古诗词(9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