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者的古诗词(9首)

  • 1 《谏迎佛骨表》 唐代·韩愈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进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

    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

    臣某诚惶诚恐。

  • 2 《送虚白上人序》 明代·高启

    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

    ”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

    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

    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

    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

    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

    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

    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

    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

    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

    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 3 《行者了宽等题钱买度牒疏四章》 宋代·李昴英

    作佛何曾要裹缠,顶门尚欠世间钱。

    舍身者与舍佛者,选佛场中化有缘。

  • 4 《同吕缙叔诸君寄怀希用师》 宋代·苏颂

    方袍为佛者,学术以儒兼。

    迹慕山林逸,心从典籍潜。

    白云中寄趣,浮世外安恬。

    遐想观书室,焚香正下帘。

  • 5 《六言偈四首》 宋代·刘克庄

    佛者别南北宗,儒家分朱陆氏。

    鹅湖许多公案,烧了没一些事。

  • 6 《题胶山寺绣佛》 宋代·蔡载

    妙相夺天真,针针巧入神。

    几多瞻佛者,还想用以人。

  • 7 《长芦寺二首》 宋代·陈造

    梁帝号用儒,顾有佞佛癖。

    区区泥其粗,佛者宁汝即。

    矫矫只履翁,谈妙尘可析。

    冀上一言契,何意水投石。

    瓶锡翩然逝,北去甘面壁。

    有道恶惊世,应俗肯留迹。

    一时起诞罔,千载受诳惑。

    至今利涉地,传流何荒惚。

    渡江一苇尔,古今尚遗植。

    纷纷捕影徒,唱一和者百。

    远渡有浮杯,行空或飞锡。

    至人果善幻,几何异鬼蜮。

    世人堕邪蔽,狥虚不计实。

    我学谢傅韩,舣舟重唶唧。

  • 8 《勉诗僧》 唐代·齐己

    莫把毛生刺,低佪谒李膺。

    须防知佛者,解笑爱名僧。

    道性宜如水,诗情合似冰。

    还同莲社客,联唱绕香灯。

  • 9 《勉诗僧》 唐代·齐己

    莫把毛生刺,低佪谒李膺。

    须防知佛者,解笑爱名僧。

    道性宜如水,诗情合似冰。

    还同莲社客,联唱绕香灯。

* 关于佛者的诗词 描写佛者的诗词 带有佛者的诗词 包含佛者的古诗词(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