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溪的古诗词(13首)

  • 1 《永州八记》 唐代·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慄。

    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钻鉧潭记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钻鉧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

    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记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

    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

    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

    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

    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

    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

    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

    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

    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

    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

    其地主袁氏。

    故以名焉。

    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

    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

    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踰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 4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代·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 6 《游碧落洞》 宋代·释延吉

    碧落有仙躅,回溪限尘迹。

    虎穴建空岩,鸟道齐峭壁。

    苍松动寒吹,孤云触幽石。

    物外诣所乐,高谈混儒释。

  • 7 《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 宋代·苏辙

    千里到齐安,三夜语不足。

    劝我勿重陈,起游西山麓。

    西山隔江水,轻舟乱凫鹜。

    连峰多回溪,盛夏富草木。

    杖策看万松,流汗升九曲。

    苍茫大江涌,浩荡众山蹙。

    上方寄云端,中寺倚岩腹。

    清泉类牛乳,烦热须一掬。

    县令知客来,行庖映修竹。

    黄鹅时新煮,白酒亦近熟。

    山行得一饱,看尽千山绿。

    幽怀苦不遂,滞念每烦促。

    归舟浪花暝,落日金盘浴。

    妻孥寄九江,此会难再卜。

    君看孙讨虏,百战不摇目。

    犹怜江上台,高会饮千斛。

    巾冠堕台下,坐使张公哭。

    异时君再来,携被山中宿。

  • 8 《探题得小桥》 宋代·宋祁

    寻幽路穷处,略彴跨回溪

    一水虹相映,双华鹤自栖。

    浅痕过钓艇,斜势截横堤。

    弭节谁凭望,秋光遍水西。

  • 9 《和王倅见惠十篇》 宋代·曹勋

    惟公霄汉资,梢梢摩天翮。

    回溪略蹭蹬,乃尔咏葵麦。

    会复见轩昂,一笑忘羁客。

  • 10 《缑山子晋祠以下陪太尉钱相公游嵩山七章其四》 宋代·梅尧臣

    车马云外来,衣霞半山雨。

    弭节扣真居,扪萝笑尘炬。

    回溪响石丛,灵茹抽岩坞。

    玉槛刻年华,应无愧前古。

  • 11 《夜宿浮石山崇福寺上方题壁》 宋代·喻良能

    窈窕寻支径,萦纡度密林。

    回溪更驶,峰转坞逾深。

    僧梵云边寺,钟鱼竹里音。

    解鞍生妙兴,倚槛净烦襟。

    永夜凉飙动,初秋爽气侵。

    岩空寒溜滴,壁静候虫吟。

    香篆窥孤宿,灯花伴独斟。

    不谙尘外趣,谁识此时心。

  • 12 《游水西简郑明府》 唐代·李白

    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郭。

    清湍鸣回溪,绿水绕飞阁。

    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

    五月思貂裘,谓言秋霜落。

    石萝引古蔓,岸笋开新箨。

    吟玩空复情,相思尔佳作。

    郑公诗人秀,逸韵宏寥廓。

    何当一来游,惬我雪山诺。

  • 13 《伏日就汤评事衡湖上避暑》 唐代·皎然

    大火方燥石,停云昼亦收。

    将从赏心侣,寸景难远游。

    拥几苦炎伏,出门望汀洲。

    回溪照轩宇,广陌临梧楸。

    释闷命雅瑟,放情思乱流。

    更持无生论,可以清烦忧。

  • 14 《游云门寺》 唐代·宋之问

    维舟探静域,作礼事尊经。

    投迹一萧散,为心自杳冥。

    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

    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

    觉花涂砌白,甘露洗山青。

    雁塔鶱金地,虹桥转翠屏。

    人天宵现景,神鬼昼潜形。

    理胜常虚寂,缘空自感灵。

    入禅从鸽绕,说法有龙听。

    劫累终期灭,尘躬且未宁。

    摇摇不安寐,待月咏岩扃。

  • 15 《月溪与幼遐、君贶同游(时二子还城)》 唐代·韦应物

    岸筱覆回溪回溪曲如月。

    沉沉水容绿,寂寂流莺歇。

    浅石方凌乱,游禽时出没。

    半雨夕阳霏,缘源杂花发。

    明晨重来此,同心应已阙。

  • 16 《刘方平壁画山》 唐代·皇甫冉

    墨妙无前,性生笔先。

    回溪已失,远嶂犹连。

    侧径樵客,长林野烟。

    青峰之外,何处云天。

* 关于回溪的诗词 描写回溪的诗词 带有回溪的诗词 包含回溪的古诗词(13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