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己者的古诗词(7首)

  • 1 《问说》 清代·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

    ,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

    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

    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 4 《魏文以予病渴赠薏苡二丛植庭下走笔戏谢》 宋代·梅尧臣

    媿无相如才,偶病相如渴。

    潩水有丈人,薏苡分丛茇。

    为饮可扶衰,余生幸且活。

    安知恶己者,不愿变野葛。

  • 5 《若石之死》 明代·刘基

    若石居冥山之阴,有虎恒窥其藩。

    若石帅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举辉,筑墙掘坎以守。

    卒岁虎不能有获。

    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

    于是弛其惫,墙坏而不葺。

    无何,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

    若石不知其为貙也,斥之不走。

    貙人立而爪之毙。

    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 4 《句》 唐代·高湘

    惟有高州是当家。

    (《玉泉子》云:湘从兄中书舍人湜

    与路相岩亲善,而湘厚刘相瞻,岩既逐瞻,除不附己者

    十司户。

    湘得高州,到日,愤湜不佑己,赋诗云)

  • 5 《句》 唐代·高湘

    惟有高州是当家。

    (《玉泉子》云:湘从兄中书舍人湜

    与路相岩亲善,而湘厚刘相瞻,岩既逐瞻,除不附己者

    十司户。

    湘得高州,到日,愤湜不佑己,赋诗云)

  • 6 《谕怀》 唐代·白居易

    黑头日已白,白面日已黑。

    人生未死间,变化何终极。

    常言在己者,莫若形与色。

    一朝改变来,止遏不能得。

    况彼身外事,悠悠通与塞。

  • 7 《句》 唐代·高湘

    惟有高州是当家。

    (《玉泉子》云:湘从兄中书舍人湜

    与路相岩亲善,而湘厚刘相瞻,岩既逐瞻,除不附己者

    十司户。

    湘得高州,到日,愤湜不佑己,赋诗云)

* 关于己者的诗词 描写己者的诗词 带有己者的诗词 包含己者的古诗词(7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