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于的古诗词(29首)

  • 1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7 《梅圣俞诗集序》 宋代·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 3 《前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8 《深虑论》 明代·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

    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 4 《唐侯仲友之守台为浮梁於江象令蒋鹗考叔赋江》 宋代·孙应时

    江有梁,昔所无兮。

    台之民,难艰虞兮。

    我南之耕,其出于于。

    我北之趋,维薪维刍。

    匪伊薪刍,行旅载途。

    风雨晦冥,海婆愁予。

    岂无舟人,徼利以呼。

    逼仄沦胥,云谁之辜。

  • 5 《赵清宪挽辞帖赞》 宋代·岳珂

    公为中司,排击元佑故臣,而犹拳拳于伊洛之门人。

    岂奏疏陈事或为世资而诎,而作诗怀友固不害于私情之伸耶。

    於虖,是私情也,而实出于公言。

    此吾之所以重叹,而列之于斯文也。

  • 6 《太白山西隐寺木犀》 宋代·曾丰

    出于仙住傍僧,羞为春事与时争。

    长专太白山涵润,独淹中秋月渗清。

    色染真空如自失,香薰正觉若相成。

    灵云有幸相遭遇,不要桃花作证明。

  • 7 《欧阳文忠索碑遣居二帖赞》 宋代·岳珂

    公于率更,每秒吾家。

    是书之传,似耶非耶。

    出于心,既劲且方。

    世多公书,行或未藏。

    易方而圆,飘飘若仙。

    楷以其人,行以其天。

    堂堂斯文,维轲与雄。

    我观二书,如或见公。

  • 8 《瓶笙诗?并引?》 宋代·苏轼

    .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刘几仲饯饮东坡。

    中觞闻笙箫声,杳杳若在云霄间,抑扬往返,粗中音节。

    徐而察之,则出于双瓶,水火相得,自然吟啸,盖食顷乃已。

    坐客惊叹得未曾有,请作《瓶笙诗》记之。

    孤松吟风细泠泠,独茧长缫女娲笙。

    陋哉石鼎逢弥明,蚯蚓窍作苍蝇声。

    瓶中宫商自相赓,昭文无亏亦无成。

    东坡醉熟呼不醒,但云作劳吾耳鸣。

  • 9 《一笑》 宋代·苏泂

    曾服燕支遂得仙,此花风味出于天。

    杜陵无句休惆怅,且共东坡一粲然。

  • 10 《知人吟》 宋代·邵雍

    君了知人出于知,小人知人出于私。

    出于知,则同乎理者谓之是,异乎理者谓之非。

    出于私,则同乎已者谓之是,异乎已者谓之非。

  • 11 《蒋观文钱塘天府二帖赞》 宋代·岳珂

    尺瑜瑕,工所不弃。

    如公平生,抑有清议。

    虽翰墨之仅存,亦世俗之共毖。

    予独区区于别白,是亦或出于有意。

    昔邹忠公以言得罪,士皆缩颈以避去。

    公乃折简以自丽,由是而去,盖已无怼。

    然则操觚刻椠,片言幅纸,其知所以行己也必矣,以字达识,以识行字,举一知二,兹帖这所以可贵。

  • 12 《右军留女帖赞》 宋代·岳珂

    或真或摹,斯焉取诸,是出于偃月储。

    垂胄同仇,于门之鱼,予将比乎邾。

  • 13 《哲宗发皇后册宝三首》 隋代·佚名

    宣哲维公,就位肃庄。

    册宝具举,丕下其光。

    出于宸闱,鼓钟喤喤。

    母德天下,万寿无疆。

  • 14 《玉盘盂二首(并叙)》 宋代·苏轼

    东武旧俗,每岁四月大会于南禅、资福两寺,以芍药供佛。

    而今岁最盛,凡七千余朵,皆重跗累萼,繁丽丰硕。

    中有白花正圆如覆盂,其下十余叶稍大,承之如盘,姿格绝异,独出于七千朵之上,云得之于城北苏氏园中,周宰相莒公之别业也,而其名俚甚,乃为易之。

    杂花狼藉占春余,芍药开时扫地无。

    两寺妆成宝缨络,一枝争看玉盘盂。

    佳名会作新翻曲,绝品难逢旧画图。

    従此定知年谷熟,姑山亲见雪肌肤。

    花不能言意可知,令君痛饮更无疑。

    但持白酒劝嘉客,直待琼舟覆玉彝。

    负郭相君初择地,看羊属国首吟诗。

    吾家岂与花相厚,更问残芳有几枝。

* 关于出于的诗词 描写出于的诗词 带有出于的诗词 包含出于的古诗词(2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