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后的古诗词(6首)

  • 1 《驳复仇议》 唐代·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

    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

    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

    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

    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

    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

    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

    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

    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

    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

    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

    ”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

    ”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

    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

    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

    谨议。

  • 3 《题陶贞白故居》 宋代·徐照

    徵居上天后,有屋在松根。

    一片仙坛石,却当僧寺门。

    居山称宰相,隔代绝儿孙。

    太傅新为记,今来亦不存。

  • 4 《同杜叔高祝彦集观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饮两日且》 宋代·辛弃疾

    竹杖芒鞋看瀑回,暮年筋力倦崔嵬。

    桃花落尽无春思,直待牡丹天后来。

  • 5 《题漫天坡》 宋代·郭奕

    在漫天是小漫天,小漫天是大漫天。

    只因大小漫天后,遂使生灵入四川。

  • 6 《题禹庙》 宋代·蒋白

    大禹归天后,南惟此庙存。

    屋腥龙挂影,岩墨电烧痕。

    夜祭支间火,春鼙浪里门。

    到今疏凿水,敢不向东奔。

  • 7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入林屋洞》 唐代·陆龟蒙

    知名十小天,林屋当第九。

    题之为左神,理之以天后

    魁堆辟邪辈,左右专备守。

    自非方瞳人,不敢窥洞口。

    唯君好奇士,复啸忘情友。

    致伞在风林,低冠入云窦。

    中深剧苔井,傍坎才药臼。

    石角忽支颐,藤根时束肘。

    初为大幽怖,渐见微明诱。

    屹若造灵封,森如达仙薮。

    尝闻白芝秀,状与琅花偶。

    又坐紫泉光,甘如酌天酒。

    何人能挹嚼,饵以代浆糗。

    却笑探五符,徒劳步双斗。

    真君不可见,焚盥空迟久。

    眷恋玉碣文,行行但回首。

* 关于天后的诗词 描写天后的诗词 带有天后的诗词 包含天后的古诗词(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