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人的古诗词(182首)

  • 1 《朋党论》 宋代·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 6 《原道》 唐代·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

    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

    为之君,为之师。

    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

    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

    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

    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

    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

    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

    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

    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其亦庶乎其可也!”

  • 4 《展喜犒师》 先秦·左丘明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 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昔周公、 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 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 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 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 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

    ’恃此而不恐。

    ”齐侯乃还。

  • 5 《大东》 先秦·佚名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佻佻公子,行彼周行。

    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

    契契寤叹,哀我惮人。

    薪是获薪,尚可载也。

    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

    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舟人之子,熊罴是裘。

    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

    鞙鞙佩璲,不以其长。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维南有箕,载翕其舌。

    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 5 《阴饴甥对秦伯》 先秦·左丘明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

    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

    曰:‘必报仇,宁事戎狄。

    ’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

    曰:‘必报德,有死无二。

    ’以此不和。

    ”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

    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

    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

    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

    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秦伯曰:“是吾心也。

    ” 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 3 《纵囚论》 宋代·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

    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 3 《春居杂兴二首》 宋代·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

    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

  • 4 《出郊古意》 宋代·韩维

    跨马长林下,落叶填荒沟。

    严霜熟秋实,野物毕以收。

    空场委馀穗,雀鷃鸣相求。

    仰视鸿鹄群,肃肃摩天游。

    清风下哀响,静听令人愁。

    时序迭而去,曾不与我谋。

    小人急趋利,君子怀德忧。

  • 5 《次韵陈肇芳竿赠李相士》 宋代·许月卿

    相心然后相人形,试相何时可太平。

    集思广益真宰相,开诚布公肝胆倾。

    先相君子与小人小人枉了君子赢。

    见吾善者笑局局,眼明黄山峰六六。

    何哉逆整干天诛,衰汉生灵已鱼肉。

    安得重见无极翁,光风霁月黄山谷。

  • 6 《癸丑十一月下旬温燠如春晦日忽大风作雪》 宋代·陆游

    今年一冬晴日多,草木萌甲风气和。

    百钱布被未议赎,老翁曝背儿行歌。

    吾侪小人虑不远,积雪苦寒来岂晚?青天方行三足乌,不料黑云高高嵼。

    明朝雪恶冻复饿,儿啼颊皴翁噤卧。

    九重巍巍那得知,合门催班百官贺。

  • 7 《善恶吟》 宋代·邵雍

    君子学道则务本,小人见利则忘生。

    务本则非礼不动,见利则非贿不行。

  • 8 《代张发答》 宋代·吴芾

    天作凶荒可奈何,饱人渐少饿人多。

    小人已免饥寒迫,纵得钱多待怎麽。

  • 9 《迷悟吟》 宋代·邵雍

    君子改过,小人节非。

    改过终悟,饰非终迷。

    终悟福至,终迷祸归。

  • 10 《戏答陈元舆》 宋代·黄庭坚

    平生所闻陈汀州,蝗不入境年屡丰。

    东门拜书始识面,鬓发幸未成老翁。

    官饔同盘厌腥腻,茶瓯破睡秋堂空。

    自言不复娥眉梦,枯淡颇与小人同。

    但忧迎笑花枝红,夜窗冷雨打斜风,秋衣沈水换薰笼。

    银屏宛转复宛转,意根难拔如薤本。

  • 11 《夜大风》 宋代·晁说之

    夜半江头清客耳,彷佛钟声风雨里。

    雨收风冷独严威,鼍号龙战江声徙。

    政是夫差破吴时,鼙鼓百万当者靡。

    白头嵩客柰此何,他年惯听山之阿。

    唯彼天地之中央,岫埙篪谷宁厌多。

    吾土信美小人哉,何不处处作好怀。

* 关于小人的诗词 描写小人的诗词 带有小人的诗词 包含小人的古诗词(18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