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者的古诗词(67首)

  • 1 《庖丁解牛》 先秦·庄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3 《唐雎说信陵君》 先秦·佚名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 5 《胠箧》 先秦·庄周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

    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

    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故曰:大巧若拙。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弃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

    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

    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

    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

  • 2 《试墨》 宋代·钱时

    玉藏顽石藕出泥,物以质就知者稀。

    世间找誉苦未定,楮君不言公是非。

  • 3 《万菊轩》 宋代·苏轼

    一轩高为黄花设,富拟人间万石君。

    佳本尽从方外得,异香多在月中闻。

    引泉北涧分清露,开迳南山破白云。

    此意欲为知者道,陶翁犹自未离群。

  • 4 《寄题李季衡东楼》 宋代·魏了翁

    前年呼舫下玻瓈,突兀新楼闯目围。

    雁影已随流水去,鹤归空感昔人非。

    曩游历历梦中似,往事茫茫知者稀。

    幸有季衡风味肖,何当倚槛语朝晖。

  • 5 《答许秀才》 宋代·王安石

    高阳有才子,负笈求晨饘。

    所趣少知者,其辞多慨然。

    樵妻竟谢绝,漂母尝哀怜。

    尚友古之人,于今犹壮年。

  • 6 《自嘲》 宋代·陆游

    岁月惟迁万事非,放翁可笑白头痴。

    此生竟出古人下,有志尚如年少时。

    僻学固应知者少,长歌莫问和予谁。

    自嘲自解君毋怪,老大从人百不宜。

  • 7 《信陵坊有笼山乐官》 宋代·王安石

    万里山林姿,羽毛何璀璀。

    鸣声应律吕,唯有知者爱。

    都门市井儿,谁翫汝文采。

    应须锁樊笼,勿受丸矰害。

  • 8 《逍遥咏》 宋代·宋太宗

    虚无知者少,秘默在丹田。

    铅化金银树,鼎光玉液泉。

    相宗难天易,绝妙理深玄。

    真境犹来是,依经学昔贤。

  • 9 《张子野诗稿帖赞》 宋代·岳珂

    观水以水,本于知者之乐。

    取射以艺,譬诸巧者之中。

    时虽后先之不同,意或迭取而互用。

    句葩体庄,字谨心纵。

  • 10 《古意(三首)》 明代·刘璟

    昨夜起观星,北斗悬中天。

    牛女隔河汉,跬步不得前。

    东方有一士,被褐露两肩。

    积雪寒蓬庐,中心常泰然。

    高歌商颂篇,激烈浮云旋。

    士心亦何求,长为知者怜。

    ¤

  • 11 《闲居》 宋代·释文珦

    四体本虚空,万物犹土苴。

    以此存内照,颇觉非外假。

    存亡楚人弓,得失塞翁马。

    但使吾道存,正欲知者寡。

  • 12 《山居十首》 宋代·薛嵎

    古调今谁弹,至乐非外假。

    渊明爱无弦,此意知者寡。

    放鹤未归来,时倚长松下。

    旁观彼何人,笑我衣裳野。

  • 13 《苏武慢·大道幽深》 元代·冯尊师

    大道幽深,如何消息,说破鬼神惊骇。

    挟藏宇宙,剖判玄元,真乐世间无赛。

    灵鹫峰前,宝珠拈出,明显玉般光彩。

    照乾坤、上下群生,知者寿同山海。

    最至极、翠霭轻分,琼花乱坠,空里结成雯盖。

    金身玉骨,月帔星冠,符合水晶天籁。

    清净门庭,圣贤风范,千古俨然常在。

    愿学人、达此希夷微理,共游方外。

* 关于知者的诗词 描写知者的诗词 带有知者的诗词 包含知者的古诗词(67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