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者的古诗词(86首)

  • 1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5 《五帝本纪赞》 两汉·司马迁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 3 《邴原泣学》 明代·礼赞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 6 《问说》 清代·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

    ,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

    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

    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 4 《偶作》 宋代·杨简

    道心非动静,学者何难易。

    痴云欲扫除,迅霆无异拟。

    无妄而徵疾,勿药斯有喜。

    一轮秋月明,云为岂思虑。

    太极奚可图,可图非太极。

    矧复赘无极,哀哉可太息。

    何不观古圣,一一已默识。

    胡为复作图,交扰而曲屈。

    是孰知五行,五行皆妙质。

    不可离合论,浑浑体自一。

    安得孔子生,邪说俱荡涤。

    哀载复哀哉,太息复太息。

  • 5 《萤》 宋代·丁谓

    兰畹炎飚息,莎阶霁景凉。

    宵征循屋漏,昼伏避阳光。

    具体微雨显,余辉有若亡。

    惟怜资学者,熠燿满纱囊。

  • 6 《送月蓬道人南游寄呈阳岩侍读直院侍郎六言三》 宋代·刘克庄

    □□士之渊薮,阳岩学者山斗。

    三麻九制□□,要渠一马来否。

  • 7 《至游堂二首》 宋代·袁说友

    力田须逢年,掘井须及泉。

    学者志于道,如以规正圆。

    及其见道时,揽辔谁争先。

    筌蹄蜕陈迹,羽化而登仙。

    是中时反观,一一人之天。

    森然众妙现,所见惟所便。

    猗与至游者,日运万里船。

    胸中三景轴,与道相因缘。

    道大心以悟,心远见孰偏。

    一室景象存,物物随餐眠。

    不游以为游,至乐无冥颠。

    游非在山水,默与山水联。

    天下有至游,得道有至贤。

    贤者以道游,百游不一愆。

    至于游俱忘,公与道独全。

    谈笑出清风,樽罍益欣然。

    张扁诧中郎,训记增雄编。

    嗟予幸升堂,顿觉尘垢湔。

    从公至游境,左右余芳鲜。

    归来欲语人,心知口难传。

  • 8 《颂古九十八首》 宋代·释印肃

    万里草不生,三昧号无诤。

    梦游观玉境,毕竟是谁行。

    在处曼曼地,只道无两般。

    法门非出入,学者莫颟顸。

  • 9 《逍遥咏》 宋代·宋太宗

    凡流学者不坚持,生灭门中故不知。

    走缩阴阳无住相,非难非易细推之。

  • 10 《二说吟》 宋代·邵雍

    治不变俗,教不易民。

    甘龙之说,亦或可循。

    常人习俗,学者溺闻。

    商鞅之说,异乎所云。

  • 11 《读老子有感》 宋代·陆游

    左史倚相读皇坟,学者尚得窥全浑。

    孰为武成二三策,宁取道德五千言。

    巢居结绳事益远,浇淳散朴忍复论?安得深山老不死,坐待古俗还羲轩!

  • 12 《和门下相公从驾幸太学》 宋代·苏颂

    圣主恢儒率旧章,首冬鸣跸下胶庠。

    生师褒博趋鱣序,文武端严列雁行。

    承诏敷陈商戊甲,执经环立晋袁王。

    三千学者多才秀,定有同升孔子堂。

  • 13 《赠邢子友》 宋代·胡寅

    忆昔筮仕初,典教洛学者

    故家多遗俗,住叩冠屡整。

    得交邢公子,伯仲皆豪颖。

    湖园万竿竹,伊水注深静。

    藤林与花岛,转步即殊景。

    梅台更称奇,云玉粲寒耿。

    官閒日从君,何宴不酩酊。

    每闻魁伟论,虽醉洒然醒。

    寻幽访古径,并辔缓无骋。

    向来春风鬓,忽忽雪飘颈。

    三川在何处,会合乃潭永。

    久要见襟抱,意态谢炎冷。

    雇予衰懦质,酬答忘形影。

    泛舟三百里,念我特相省。

    酒酣摅剧论,壮气尚雄猛。

    乐将高歌发,忠以微语警。

    岂无一可恨,不肯破空境。

    石坛夜焚香,岩寺朝供茗。

    相逢多讥评,墨守卒未领。

    湘流平似席,告别理归艇。

    原言频惠音,庶以代咳謦。

    它年当扣门,此话欲重请。

  • 14 《挽刘端木司户》 宋代·陈傅良

    十年共语昨来非,长忆初年握手时。

    身世自怜心炯炯,功名犹恐论卑卑。

    民彝亘古非芜没,学者如公好器资。

    缓辔徐行逢九轨,可堪倏忽九原悲。

* 关于学者的诗词 描写学者的诗词 带有学者的诗词 包含学者的古诗词(8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