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同的古诗词(4首)

  • 1 《寄题吴汉英玩芳亭》 宋代·楼钥

    吴侯奕奕天分高,历记万卷无差毫。

    青云垂上忽归去,年来益收湖海豪。

    志同三闾时则异,玩此芳物亭之臯。

    视彼憔悴亦何苦,鼻间栩栩忘郁陶。

    诗文满轴寄海峤,灵均细论无乃劳。

    与君齐年况同袍,只今衡门没蓬蒿。

    有芳可玩便自适,草间野卉时一遭。

    蓠芷辛夷兰杜若,未暇一一追离骚。

  • 2 《亲政篇》 明代·王鏊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

    ”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

    ”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

    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

    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

    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

    《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视路寝听政。

    ” 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视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

    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

    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

    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

    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

    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

    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

    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

    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

    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

    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

    而内朝独缺。

    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

    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

    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

    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

    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

    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

    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

    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

    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 3 《同邬戴关中旅寓》 唐代·钱起

    文士皆求遇,今人谁至公。

    灵台一寄宿,杨柳再春风。

    更惜忘形友,频年失志同

    羽毛齐燕雀,心事阻鸳鸿。

    留滞惭归养,飞鸣恨触笼。

    橘怀乡梦里,书去客愁中。

    残雪迷归雁,韶光弃断蓬。

    吞悲问唐举,何路出屯蒙。

  • 4 《早秋山中作》 唐代·李山甫

    荣枯无路入千峰,肥遁谁谐此志同

    司寇亦曾遭鲁黜,步兵何事哭途穷。

    桧松瘦健滴秋露,户牖虚明生晚风。

    山思更清人影绝,陇云飞入草堂中。

* 关于志同的诗词 描写志同的诗词 带有志同的诗词 包含志同的古诗词(4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