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的诗词(26首)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1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6 《辨奸论》 宋代·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

    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

    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

    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

    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

    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

    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

    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

    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

    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

    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

    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 3 《九日和韩魏公》 宋代·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 4 《心术》 宋代·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 4 《管仲论》 宋代·苏洵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 4 《送石昌言使北引》 宋代·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

    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

    ”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 3 《张益州画像记》 宋代·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

    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

    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尔繄以生,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

    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

    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

    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

    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系之以诗曰:天子在祚,岁在甲午。

    西人传言,有寇在垣。

    庭有武臣,谋夫如云。

    天子曰嘻,命我张公。

    公来自东,旗纛舒舒。

    西人聚观,于巷于涂。

    谓公暨暨,公来于于。

    公谓西人“安尔室家,无敢或讹。

    讹言不祥,往即尔常。

    春而条桑,秋尔涤场。

    ”西人稽首,公我父兄。

    公在西囿,草木骈骈。

    公宴其僚,伐鼓渊渊。

    西人来观,祝公万年。

    有女娟娟,闺闼闲闲。

    有童哇哇,亦既能言。

    昔公未来,期汝弃捐。

    禾麻芃芃,仓庾崇崇。

    嗟我妇子,乐此岁丰。

    公在朝廷,天子股肱。

    天子曰归,公敢不承?作堂严严,有庑有庭。

    公像在中,朝服冠缨。

    西人相告,无敢逸荒。

    公归京师,公像在堂。

  • 5 《忆山送人》 宋代·苏洵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岷峨最先见,晴光厌西川。

    远望未及上,但爱青若鬟。

    大雪冬没胫,夏秋多虵蚖。

    乘春乃敢去,匍匐攀孱颜。

    有路不客足,左右号鹿猿。

    阴崖雪如石,迫暖成高澜。

    经日到绝顶,目眩手足颠。

    自恐不得下,抚膺忽长叹。

    坐定聊四顾,风色非人寰。

    仰面嗫云霞,垂手抚百山。

    临风弄襟袖,飘若风中仙。

    朅来游荆渚,谈笑登峡船。

    峡山无平冈,峡水多悍湍。

    长风送轻帆,瞥这难详观。

    其间最可爱,巫庙十数巅。

    耸耸青玉斡,折首不见端。

    其馀亦诡怪,土老崖石顽。

    长江浑浑流,触齧不可拦。

    苟非峡山壮,浩浩无隅边。

    恐是造物意,特使险且坚。

    江山两相值,后世无水患。

    水行月余日,泊舟事征鞍。

    烂熳走尘土,耳嚣目眵昏。

    中路逢汉水,乱流爱清渊。

    道逢尘土客,洗濯无瑕痕。

    振鞭入京师,累岁不得官,悠悠故乡念,中夜成惨然。

    五叹不复留,驰车走轘辕。

    自是识嵩岳。

    荡荡容貌尊。

    不入众山列,体如镇中原。

    几日至华下,秀色碧照天。

    上下数十里,映睫青巑巑。

    迤逦见终南,魁岸蟠长安。

    一月看山岳,怀抱斗以骞。

    渐渐大道尽,倚山栈夤缘。

    下瞰不测溪,石齿交戈鋋。

    虚闻怖马足,险崖磨吾肩。

    左山右绝涧,中加一绳悭。

    傲睨驻鞍辔,不忍驱以鞭。

    累累斩绝峰,兀不相属联。

    背出或逾峻,远骛如争先。

    或时度冈领,下马步险艰。

    怪事看愈好,勤劬变清欢。

    行行上剑阁,勉强踵不前。

    矫首望故国,漫漫但青烟。

    及下鹿头坂,始见平沙田。

    归来顾妻子,壮抱难留连。

    遂使十余载,此路常周旋。

    又闻吴越山,中明水澄鲜。

    百金买骏马,往意不自存。

    投身入庐岳,首挹瀑布源。

    飞下二千丈,强烈不可干。

    馀润散为雨,遍作山中寒。

    次入二林地,遂获高僧言。

    问以绝胜境,道我同跻攀。

    逾月不倦厌,岩谷行欲殚。

    下山复南迈,不知已南虔。

    五岭望可见,欲往苦不难。

    便擬去登玩,因得窥群蛮。

    此意竟不偿,归抱愁煎煎。

    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

    昨闻庐山郡,太守雷君贤。

    往求与识面,复见山欝蟠。

    绝壁横三方,有类大破鐶。

    包裹五六州,倚之为长垣。

    大抵蜀山峭,巉刻气不温。

    不类嵩华背,气象多浓繁。

    吴君颍川秀,六载为蜀官。

    簿书苦为累,天鹤办笼樊。

    岷山青城县,峨嵋亦南犍。

    黎雅又可到,不见宜悒然。

    有如烹脂牛,过眼不得飡。

    始谓泛峡去,经约今又愆。

    只有东北山,依然送归轩。

    他山已不见,此可著意看。

  • 6 《游嘉州龙岩》 宋代·苏洵

    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

    往意纷何速,空严幽自明。

    使君怜远客,高会有馀情。

    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

    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

    佳境日已去,何时休远行。

  • 7 《答张子立见寄》 宋代·苏洵

    舟行道里日夜殊,佳士恨不久与俱。

    峡山行尽见平楚,舍舡登岸身无虞。

    念君治所自有处,不复放纵如吾徒。

    忆昨相见巴子国,谒我江上颜何娱。

    求文得卷读不已,有似骏马行且且。

    自言好学老未厌,方册几许鲁作鱼。

    古书今文遍天下,架上未有耿不愉。

    示我近所集,漫如游通衢。

    通衢众所入,癃残诡怪杂沓不辩可叹吁。

    文人大约可数者,不过皆在众所誉。

    此外何足爱,刓破无四隅。

    况予固鲁钝,老苍处群雏。

    入赵抱五弦,客齐不吹竽。

    山林自窜久不出,回视众俊惊锟鋙。

    岂意误见取,骐骥参羸驽。

    将观驰骋斗雄健,无乃独不堪长途。

    凄风腊月客荆楚,千里适魏劳奔趋。

    将行纷乱若无思,强说鄙意惭区区。

  • 8 《自尤》 宋代·苏洵

    五月之旦兹何辰,有女强死无由伸。

    嗟予为父亦不武,使汝孤冢埋冤魂。

    死生寿夭固无定,我岂以此辄怨人。

    当时此事最惊众,行道闻者皆醉辛。

    余家世世本好学,生女不独治组{左纟右川}。

    读书未省事华饰,下笔亹亹能属文,家贫不敢嫁豪贵,恐彼非彼难为亲。

    汝母之兄汝叔舅。

    求以厥子来结姻。

    乡人婚嫁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

    生年十六亦已嫁,日负忧责五欢欣。

    归宁见我悲且泣,告我家事不可陈。

    舅姑叔妹不知道,弃礼自快纷如云。

    人多我寡势不胜,祗欲强学非天真。

    昨朝告以此太甚,捩耳不听生怒嗔。

    余言如此非乃事,为妇何不善一身。

    嗟哉尔夫任此责,可奈狂狠如痴麏。

    忠臣汝不见洩治,谏死世不非陈君。

    谁知余言果不妄,明年会汝初生孙。

    一朝有疾莫肯视,此意岂尚求尔存。

    忧惶百计独汝母,复有汝父惊且奔。

    此时汝舅拥爱妾,呼卢握槊如隔邻。

    狂言发病若有怪,里有老妇能降神。

    呼来问讯岂得已,汝舅责我学不纯。

    急难造次不可动,坚坐有类天王尊。

    导其女妻使为孽,就病索汝襦与裙。

    衣之出看又汝告,谬为与汝增殷勤。

    多多扰乱莫胜记,咎汝不肯同其尘。

    经旬乳药渐有喜,移病余告未绝根。

    喉中喘息气才属,日使勉强飡肥珍。

    舅姑不许再生活,巧计窃发何不仁。

    婴儿盈尺未能语,忽然夺去词纷纷。

    传言姑怒不归觐,急抱疾走何暇询。

    病中忧恐莫能测,起坐无语涕满巾。

    须臾病作状如故,三日不救谁缘因。

    此惟汝甥汝儿妇,何用负汝漫无恩。

    嗟余生女苟不义,虽汝手刃吾何言。

    俨然正直好礼让,才敏明辩超无伦。

    正应以此获尤谴,汝可以手心自扪。

    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

    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犹或闻。

    只今闻者已不服,恨我无勇不复冤。

    惟余故人不责汝,问我此事久叹呻。

    惨然谓我子无恨,此罪在子何尤人。

    虎跑牛触不足怪,当自为计免见吞。

    深居高堂闭重键,牛虎岂解逾墙坦。

    登山入泽不自爱,安可侥倖遭骐驎。

    明珠美玉本无价,弃置沟上多缁磷。

    置这失地自当尔,既尔何咎荆与榛。

    嗟哉此事余有罪。

    当使天下重结婚。

  • 9 《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 宋代·苏洵

    十年曾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愍俗诗。

    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

    会稽特欲荣翁子,冯翊犹将试望之。

    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怪来迟。

  • 10 《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 宋代·苏洵

    台省留身凡几岁,江湖得郡喜今行。

    卧听晓鼓朝眠稳,行入淮流乡味生。

    细雨满村莼菜长,高风吹旆彩船狞。

    到家应有壶觞劳,倚赖比邻不畏卿

  • 11 《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 宋代·苏洵

    十年尝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愍俗诗。

    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

    会稽特欲荣公子,冯翊犹将试望之。

    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悭来迟。

  • 12 《颜书四十韵》 宋代·苏洵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

    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

    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

    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

    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

    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

    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

    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

    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

    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

    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

    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

    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

    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

    〈或云公尸解。

    虽见杀,而实不死。

    〉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

    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

    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

    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

    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

    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

    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岐?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

    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

    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

    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

    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

    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

    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

    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欹危。

    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

    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

    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

    虞柳岂不好,结束烦馽羁。

    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

    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

    一车会百木,斤斧所易为。

    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

    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

    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