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公啸台

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

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

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

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

静然荒榛门,久之若有悟。

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

作者简介(包融)

唐诗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融诗今存八首。

阮公啸台

中文译文:

《阮公啸台》

荒台森森生满了荆棘和杞梓,

蒙上了一层无法逾越的笼罩。

传说这里曾经有古人的足迹,

阮公长啸的地方。

至今清风时常吹来,

经常摇动着林木。

逝去的人已经远去,

只能想象他们的兴趣和欢乐。

静静地站在荒芜的门前,

久而久之传来了一种领悟。

灵光并未消逝,

千年来知道他们的崇敬与仰慕。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古代文人包融创作的阮公景点为背景,表达了对逝去的时光和先贤的敬仰。诗中描述了荒芜的台子,鲜明地描绘了台上荆棘丛生,蒙笼无路的景象,象征了时间的长河和人生的艰辛。阮公长啸的地方是指曾有许多古人在此留下过痕迹,有着深远的文化底蕴。即使时光流转,清风依旧吹拂着林木,使得这些遗迹和先贤的精神依然存在。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逝去的过去和先贤的景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身的思考和领悟。诗人在这荒芜的榛莽之地中,静静地思索,逐渐触发出一种对历史的洞察和对先贤的追思之情。最后两句“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写表达了诗人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他们的灵光不会熄灭,历经千年依然被后人仰慕和景仰。

这首诗以朴拙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先贤的敬仰之情。通过描绘阮公景点的荒芜和长啸之处的清风动荡,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引起读者对人生意义、自我认知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全诗意境清幽,语言简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先贤的敬仰之情,寄托了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对自身境界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古人清风逝者灵光蒙笼荆杞无上路升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