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作者简介(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诗词:《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中文译文:

在大禹寺中,有一禅房供义公修行。

禅房建在空旷的林中。

禅房外有一座峰峦秀丽,阶前是深深的峡谷。

夕阳连绵不断地淋着雨,空中的翠绿掩映着庭院的阴影。

看着莲花清净无瑕,应该明白它不被染污的心性。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描述了大禹寺中一座名为义公禅房的景观。诗人通过描绘禅房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景物,表达了禅宗的境界和人心的洁净。

首先,诗人提到禅房依托在空旷的林中,展现了禅修的环境清幽、远离尘嚣的特点。接着,诗中的峰峦秀丽和深深的峡谷,形成了禅房前的景致,给人以静谧和壮美之感。

夕阳连绵不断地淋着雨,空中翠绿的林木在庭院中投下阴影,这种景象暗示了禅修的过程中,心境的沉静和内心的洗涤。诗句中的莲花是禅宗象征,它清净无瑕、不被尘垢所染,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纯净和超脱。

整首诗以简洁、自然的语言描绘了禅房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禅宗的境界和修行者的心性。诗人通过禅房周围的自然景观,寓意着修行者应该像莲花一样,保持清净无染的心态,超脱尘世的纷扰,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升华。

这首诗充满了禅宗的意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宁静和洁净,给人以心灵上的抚慰和启迪。它鼓励人们在喧闹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内在的纯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夕阳结构禅处群壑一峰秀染心依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