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日夜作

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

草头珠颗冷,楼角玉钩生。

气爽衣裳健,风疏砧杵鸣。

夜衾香有思,秋簟冷无情。

梦短眠频觉,宵长起暂行。

烛凝临晓影,虫怨欲寒声。

槿老花先尽,莲凋子始成。

四时无了日,何用叹衰荣。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八月三日夜作

《八月三日夜作》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露白月微明,

天凉景物清。

草头珠颗冷,

楼角玉钩生。

夜晚的露珠映照着微弱的月光,

天气渐凉,景物变得清晰明朗。

草地上的露珠冰凉透明,

楼角挂着的玉钩逐渐凝结水珠。

气爽衣裳健,

风疏砧杵鸣。

夜衾香有思,

秋簟冷无情。

清爽的空气使衣裳感到舒适健康,

微风吹散睡梦中的砧杵声。

夜被弥漫着淡淡的香气,带来思绪,

秋天的席褥冷冷清清,没有温情。

梦短眠频觉,

宵长起暂行。

烛凝临晓影,

虫怨欲寒声。

短暂的梦境频繁地醒来,

漫长的夜晚暂时行动。

烛光凝结成黏糊的影子,

虫儿们发出凄凉的呼声,预感寒意。

槿老花先尽,

莲凋子始成。

四时无了日,

何用叹衰荣。

槿花老去,花朵先谢,

莲花凋零,果实才成熟。

四季变迁,没有永恒的光明,

何必叹息生命的衰败与繁荣。

《八月三日夜作》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思考。诗中通过描写天气凉爽、景物清晰、梦境短暂等细节,传达出时光的匆匆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生命短暂和人事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光明和衰败的思考。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独特的才华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衣裳无情砧杵景物风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