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本乎公,不厌於复。
重观绍圣以来之记述,初无及于郑雍。
非亲札之具存,虽欲考之而孰从。
如王谊李祉之实迹,遍考史录,皆无预乎此案之中。
郦保姓名,亦各不同。
至于韩忠彦力谏兴狱,直乞陛下且与含容。
安寿面析章惇,以为乡风。
此皆系其人之大节,而金匮之汗青,皆泯泯于二人之忠。
凡此帖纸之所具,以同时附会白帖子之人,犹能秉直以写其衷。
抑可以见人心之是非,本无所蔽蒙也。
然于此时,凡六人者皆有所抗论,独雍首尾噤然若不预者。
佩玉端委,接武夔龙,又何其无一言之献替,广于四总耶。
迎合于始,循默于终,而迄不免于党籍之归,此枉道事人之所以不胜於直躬也。
作者简介(岳珂)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林文节绍圣日记前帖赞
史根源于公,不满足于恢复。
重看绍圣以后的记述,当初没有到郑雍。
不是亲近片的保存了下来,虽然要考的,谁从。
如王谊李福祉的实际行为,遍考史录,
都没有参与了此案的中心。
郦保姓名,
也各不相同。
到韩忠彦力谏兴狱,
直接请求陛下将与包容。
安寿面析章,
认为乡风。
这都是那人的大的节日,
而金匮的汗青,都被消灭在两人的忠诚。
这些贴纸的所具,以同时附会对帖子的人,
还能秉持直来写他的内心。
还是可以看到人内心的是非,
本来没有什么遮蒙了。但在这个时候
,
共六个人都有所争论,独雍首尾紧闭但如果不参与的人。
佩玉始末,紧跟夔龙,
又为什么没有一个说的贡献,扩大在四个总吗?。
迎合在开始,沿着沉默在最后,
而最终不免于党籍的回归,这是绕道事人之所以不能胜过正直啊。
* 此部分翻译来自Baidu,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