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注帖赞

贝多之叶来金仙,益以注释非忘言。

楞伽著在西域编,名虽或讹经则传。

唐世经生笔力便,兹文流布今几年。

河南题字恐未然,留与末世观蹄筌。

作者简介(岳珂)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楞伽经注帖赞

《楞伽经注帖赞》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岳珂。这首诗词通过表达对《楞伽经注》的赞美,探讨了经典的传承和注释的重要性。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贝多之叶来金仙,

益以注释非忘言。

楞伽著在西域编,

名虽或讹经则传。

唐世经生笔力便,

兹文流布今几年。

河南题字恐未然,

留与末世观蹄筌。

诗词中的"贝多之叶来金仙"意味着珍贵的经书如同金仙,它们的来临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智慧和福祉。"益以注释非忘言"表达了对注释的重要性,注释使经书的内涵更加深入人心,不会被人们遗忘。

"楞伽著在西域编,名虽或讹经则传"这句话指出了《楞伽经注》的重要性和在西域广泛流传的事实。尽管有时候经书的内容可能会有错误,但它们仍然能够传承下来。

"唐世经生笔力便,兹文流布今几年"这两句表达了唐代时经书的产生和流传的力量,这些经书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最后两句"河南题字恐未然,留与末世观蹄筌"表明了作者对于经书传承的担忧。诗人担心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没有人能够继续传承和注释这些经典著作,因此他留下这首诗词,以供后人观摩和思考。

这首诗词通过对经书的赞美和传承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经典文化传承的重视和担忧。它提醒人们应该珍惜并继续传承这些宝贵的智慧和文化遗产,以保持其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和影响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楞伽经注帖赞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忘言末世题字金仙笔力未然注释观蹄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