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人过山寺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入社愧陶公。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作者简介(戴叔伦)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与友人过山寺

《与友人过山寺》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共有春山兴,

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

入社愧陶公。

竹暗闲房雨,

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

路与白云通。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游览山寺的情景。他们一起感受着春天山水的美景,一同探索山寺的幽静之处。他们在交谈中深入探讨诗歌的意境,访问灵感之源,使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当他们进入诗社时,诗人感到自愧不如古代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在雨中,竹林变得更加幽暗,他们享受着宁静的居所中的茶香和院子里的风。诗人感叹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只有真正接触自然,才能超越尘世的局限,与白云一样自由地行走。

赏析:

《与友人过山寺》是一首具有闲适、宁静氛围的诗词作品。诗人通过描绘春山、竹林、雨和茶香等自然元素,营造了一种深入山林体验自然之美的感觉。诗人与友人一同游览山寺,讨论诗歌,表达了对诗歌创作和灵感的追求。他们在山寺中的闲适环境中,尽情享受诗意的洗礼和心灵的宁静。诗人通过描述竹暗、房雨、香风等细节,增强了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最后两句“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越尘世束缚,与自然、宇宙相通的愿望。整首诗词以其淡雅清新的语言和诗意的主题,展示了唐代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诗歌的热爱。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白云茶香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