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竹歌

此君气节极伟特,令人爱之舍不得。

遍造山水有竹处,不问主人识不识。

朝朝暮暮看不足,感得碧光透双目。

一旦心空忽归去,挺身特立化为玉。

作者简介(郑思肖)

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爱竹歌

《爱竹歌》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郑思肖。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爱竹歌

此君气节极伟特,

令人爱之舍不得。

遍造山水有竹处,

不问主人识不识。

朝朝暮暮看不足,

感得碧光透双目。

一旦心空忽归去,

挺身特立化为玉。

译文:

这位朋友的品行非常高尚,

使人爱他舍不得离开。

他到处游历山水之间,只要有竹子的地方,

不管主人是否认识他,都会去看望。

他每天早晨和晚上都看得不够,

感受到竹子的绿光透过他的双眼。

突然有一天,他的心灵空灵起来,

他挺身而立,变成了一块玉石。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深深喜爱和敬佩。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气节非常高尚的人,他对竹子的热爱和钦佩让人难以割舍。他到处寻找山水之间的竹子,不论主人是否认识他,他都会去看望。他每天都觉得不够,感受到竹子所散发的绿光透过他的双眼。但突然有一天,他的心灵突然空灵起来,他挺身而立,像一块美玉般独立自成一体。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和敬佩之情。作者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展示了竹子的坚韧、清雅和高洁之美。竹子象征了高尚的品质和精神境界,同时也象征了人的追求和成长。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赞美,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高尚品质和精神境界的向往。同时,诗中的主人公也被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他的心灵空灵,挺身而立,融入了竹子的高洁和独立的形象中。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竹子及其象征意义的深深喜爱,同时也启发了读者对高尚品质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爱竹歌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不足不识归去山水主人化为不问令人挺身气节心空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