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送昌言舍人得告蜀三首
《送昌言舍人得告蜀三首》是宋代司马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送昌言舍人得告蜀三首
悽怆怀桑梓,劬劳咏蓼莪。
树风今远矣,鼎食奈悲何。
剑阁登车近,秦闻屈指过。
腾装缠自路,夕梦已江沱。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悲伤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忧愁。他努力地吟咏着蓼莪,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然而,他发现树上的风声已经远去,自己的鼎食也无法消解内心的悲伤。
诗中提到了剑阁,这是一座位于巴蜀地区的山城,作者登上车辆即将离开这里。他感叹秦人屈指可数的时间,就能穿越这座城市。他准备好了行装,开始蜿蜒的旅途,而夜晚的梦境已经飘忽不定,仿佛已经来到了江沱之地。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思乡的情感。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感受,作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相结合,展现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离别的痛苦。诗中的桑梓、蓼莪等意象,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剑阁象征着离别的边界,作者即将离开这个地方,开始新的旅程。他对时间的感慨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作者提到的夕梦和江沱,给人以一种虚幻和迷离的感觉,暗示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迷茫。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思乡的情感,展现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描写也给人以深思和联想的空间,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