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慧师归眉山

至人心如云,去住叭所适。

飘摇涉四海,岂复校喧寂。

朅来王城游,红尘暖晨夕。

忽思还故峰,不可留宿昔。

离合毕自然,於何寄驭戚。

从兹坐林下,白首傲泉石。

山鸟集掌中,巴猿侍瓶锡。

寺前烟蔓深,何处求行迹。

作者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送文慧师归眉山

《送文慧师归眉山》是宋代司马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至人心如云,去住叭所适。

飘摇涉四海,岂复校喧寂。

朅来王城游,红尘暖晨夕。

忽思还故峰,不可留宿昔。

离合毕自然,於何寄驭戚。

从兹坐林下,白首傲泉石。

山鸟集掌中,巴猿侍瓶锡。

寺前烟蔓深,何处求行迹。

诗意:

这首诗词是司马光送别文慧师归眉山的作品。诗人以自然景物和禅宗思想来表达对师归的祝福和思念之情。诗中描绘了至人心境如云,无论去留都随缘适应;飘摇涉足四海,不再被喧嚣所扰;师归自王城游历,红尘世界温暖了晨昏;忽然思念起往日的山峰,但不能停留在过去;离合自然而然,何必寄托太多情感;从此坐在林下,白发傲然面对泉石;山鸟聚集在掌心,巴猿侍奉着瓶和锡;寺前的烟雾弥漫深处,不知何处寻找行迹。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对师归的祝福和对禅宗思想的思考。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至人心境的超脱和随缘的态度。他认为人应该像云一样自由自在,无论去留都能适应环境。诗中的红尘世界温暖了晨昏,暗示着师归在世俗中也能找到内心的宁静。然而,诗人也提醒师归不能停留在过去的回忆中,而是要自然地接受离合的变化。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师归的敬仰和对禅宗修行的向往,他希望师归能像山鸟一样自由自在,像巴猿一样虔诚侍奉,同时也希望师归能找到自己修行的方向。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禅宗思想为主题,表达了对师归的祝福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送文慧师归眉山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不可人心四海如云留宿朅来复校飘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