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古墓

碑折松枯山火烧,夜台从闭不曾朝。

那将逝者比流水,流水东流逢上潮。

作者简介(熊孺登)

熊孺登,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人,约唐宪宗元和(806—820)前后在世。元和年间(806—820)登进士第,为四川藩镇从事,与白居易、刘禹锡友善,时相赠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表达了他们之间情谊。他勤于创作,写诗很多,而传于后世的仅存诗集一卷。其中赠答应酬之作较多,佳句不少。有些诗句感情真挚、动人,为时所传诵。

经古墓

《经古墓》

碑折松枯山火烧,

夜台从闭不曾朝。

那将逝者比流水,

流水东流逢上潮。

中文译文:

古墓中的碑文折断,松树枯萎,山火将它们烧毁。

夜晚的台阶从未打开,不见朝阳的光芒。

那些逝去的人,仿佛比流水更短暂,

流水向东流去,遇到大潮便涨潮。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描述古墓墓地的景象为主题,表达了时间的无情以及生命的短暂。诗人通过描绘墓地中的一些景物,如碑折了,松树也枯萎了,山火又将它们烧毁,暗示了流逝的时间和生命的脆弱。

诗中提到的夜台从未打开,不见朝阳的光芒,暗示了逝者已经没有机会再见到朝阳,也无法再回到活人的世界。

诗中最后两句以流水作为象征,与逝去的人进行比较。流水向东流去,遇到大潮时会涨潮,表达了时间的不断流逝,生命的短暂如水流一般。诗人通过这种比较,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法挽回的流逝。

整首诗通过简洁短小的语言,巧妙地描绘了古墓的景象,并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诗中的意象和对比使得诗歌意义深远,有着深刻的哲理意味。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流水逝者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