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

珮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作者简介(李世民)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初夏

《初夏》

一朝春夏改,

隔夜鸟花迁。

阴阳深浅叶,

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

横丝正网天。

珮高兰影接,

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

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阳处,

始复有山泉。

《初夏》诗意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季节的变迁以及自然景色的变化。整首诗以物换句,通过春夏更迭,鸟儿和花朵在一夜间改变了原本的位置,展现了季节转换的迅猛。

诗中描绘了春季和夏季的细微差别,用“阴阳深浅叶”和“晓夕重轻烟”来形容春日和夏日的不同景象。春天的叶子浅绿而嫩,夏天的叶子深绿而浓;春天的烟轻浅而散,夏天的烟重浓而聚。

诗中的“哢莺”是形容鸟儿的鸣叫声,它们依旧在宫殿中响着;“横丝正网天”形象地描绘了细细的丝网盘在天空中,成为了鸟儿飞翔的屏障。

下半首诗则以细腻的描写展示夏季的景致,高挂的珮上连着花草的倒影,丝带的细致纹饰和草地的纹路相连成一体;蓝色的鱼惊起船右侧,黑色的燕子在屋檐前舞动。这些都呈现了初夏的生机勃勃。

最后两句“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则是对人们追求山泉清流的向往与想象,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季节间的变化和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世情的变迁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运用对比和比喻,将景物描绘得细致入微,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阴阳轻烟山泉深浅隔夜哢莺横丝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