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十六夜出)

辇路珠帘两行垂。

千枝银烛舞僛々。

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欢正好,夜何其。

明朝春过小桃枝。

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

作者简介(姜夔)

姜夔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鹧鸪天(十六夜出)

《鹧鸪天(十六夜出)》是宋代姜夔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辇路珠帘两行垂。

御路上,珠帘垂下来。

千枝银烛舞僛々。

千根银烛闪烁摇曳。

东风历历红楼下,

东风吹拂红楼下,

谁识三生杜牧之。

有谁能认识到杜牧过去的三世?

欢正好,夜何其。

欢乐正盛,夜晚如此美好。

明朝春过小桃枝。

明天春光将过小桃花枝。

鼓声渐远游人散,

鼓声逐渐远去,游人散场,

惆怅归来有月知。

悲伤地归来,只有月亮知晓。

这首诗词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诗人通过描写辇路上的珠帘、银烛和红楼,以及东风的吹拂,展现了宴会的热闹和欢乐氛围。在这个欢乐的夜晚,诗人思索着杜牧的三生之谜,表达了对杜牧才华横溢的赞叹和对他过去经历的好奇。

然而,诗人在欢乐之中也感到一丝忧伤。他在望着明天的到来,感叹春光即将离去,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和美好的瞬间的短暂。随着鼓声渐行渐远,游人纷纷散去,诗人的心情也变得惆怅。他感觉到归来的路上只有月亮作为默默的见证者,了解他内心的悲伤。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将欢乐与忧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既展示了人世间的欢愉与喧嚣,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思考。这种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时光流逝的思索是姜夔作品的典型特点,也体现了宋代婉约派诗人的写作风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归来珠帘游人鼓声惆怅正好红楼桃枝千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