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下闲居,寄山南令狐相公

已收身向园林下,犹寄名于禄仕间。

不锻嵇康弥懒静,无金疏傅更贫闲。

支分门内馀生计,谢绝朝中旧往还。

唯是相君忘未得,时思汉水梦巴山。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洛下闲居,寄山南令狐相公

《洛下闲居,寄山南令狐相公》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洛下闲居,寄山南令狐相公

已收身向园林下,

犹寄名于禄仕间。

不锻嵇康弥懒静,

无金疏傅更贫闲。

支分门内馀生计,

谢绝朝中旧往还。

唯是相君忘未得,

时思汉水梦巴山。

中文译文:

我已经退隐到洛阳郊外的闲居,

但仍然寄望在官职之间保持声名。

不埋头努力像嵇康那样忙碌,

也没有财富像疏傅那样充裕。

我在门内支撑着微薄的生计,

拒绝着朝廷中的往来。

只有你,令狐相公,忘记了未能实现的心愿,

时常思念着汉水和巴山的梦境。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白居易在洛阳退隐后的生活状态。他已经离开朝廷的政治斗争,选择在园林中过着安静的生活。然而,虽然他已经退隐,但他仍然希望能够在文人士大夫之间保持一定的声望和地位。

诗中提到了嵇康和疏傅这两位历史上的文人。嵇康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是白居易所仰慕的人物,被认为是儒家文化的典范。疏傅则是唐朝初年的文人,他因为富有而备受赞赏。白居易在诗中表示,他不愿意像嵇康那样忙碌劳碌,也没有像疏傅那样财富充裕。

白居易自谦地说自己只能靠微薄的门内收入维持生计,拒绝了朝廷中的旧友往来。这表明他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独立。

然而,尽管他已经退隐,白居易仍然念念不忘令狐相公,这个相公的身份不详。他对令狐相公怀有一种特殊的思念和牵挂,认为令狐相公已经忘记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和心愿。他时常回忆起与令狐相公在汉水和巴山的梦境,表达了对过去的思念和对未来的遗憾。

整首诗词传达了白居易的退隐心境和对过去的回忆。他选择了远离尘嚣的生活,但对于未能实现的理想和对友情的思念仍然心有所系。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含蓄的语言描绘出了白居易内心的矛盾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情感和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未得园林生计相君收身谢绝疏傅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