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台下望龟峰作

吾州四名禅,独未历龟玉。

足后懒不鞭,几同毁于椟。

系舟桃花下,龟峰正相峙。

决意欲造前,已行卒成止。

尝观是山图,未究所得名。

道人相指似,咸曰因赋形。

方今圣人治,图书当瑞出。

胡不负之去,而此久屹立。

老我无藉在,放意师庄蒙。

不愿智以用,怀哉曳涂中。

作者简介(赵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桃花台下望龟峰作

《桃花台下望龟峰作》是宋代赵蕃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桃花台下仰望龟峰,

在吾州四位高僧中,

只有我尚未游历过龟玉山。

我懒得策马前行,

有些类似毁了珍宝。

系舟停泊在桃花下,

龟峰耸立在正前方。

我决心要登上山顶,

却已行至半途而止。

曾经观看过山的图画,

却不知其名所指。

有人指点着说,

这座山因为我而显得更加美丽。

如今圣人治理天下,

图书应该被视为吉祥之物。

为何不去承担责任,

而让这座山久久屹立不倒。

我年老无法寻找依托,

任由自由思想徜徉在庄子的境界中。

我不愿智慧被利用,

怀念着那种在泥泞中跋涉的心境。

诗词中的桃花台和龟峰是具体的景观,而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心境和思考,表达了对名利权势的追求与拒绝的矛盾心态。他身处桃花台下,仰望龟峰,暗喻了追求卓越和名望的心愿。然而,他却懒得前行,类似于毁掉了珍宝,表达了对功利的厌倦和对追逐名利的疑虑。

诗中的龟峰象征着高山的壮丽和高尚的道德境界,而桃花台下则是尘世的喧嚣和纷扰。诗人表达了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但他却没有在名利权势的追逐中找到满足,而是选择了自由思考和超脱。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与自己内心的对话,表达了对名利权势的追求与超越的思考。它引人深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追求的独特观点,同时也折射出了宋代士人对名利功名的矛盾心态和对自由思想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桃花台下望龟峰作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桃花毁于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