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举媚学子

举举媚学子,居曰不吾知。

知而有不能,无乃失於欺。

不知未为患,不欺浩难期。

咄哉天下怀,何以天下为。

作者简介(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举举媚学子

《举举媚学子》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王令。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举举媚学子,

一直以来迎合学子,

居曰不吾知。

自称不了解我。

知而有不能,

明明知道却无法实现,

无乃失于欺。

岂不是欺骗之举。

不知未为患,

不明白反而不成问题,

不欺浩难期。

不欺骗,浩大的难题怎能解决。

咄哉天下怀,

哎呀,天下人的胸怀,

何以天下为。

为何对天下的人如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种对学子们迎合上层人士的现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质疑。诗词以反问的形式,对学子们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和讽刺。

作者以"举举媚学子"的开篇,揭示了学子们迎合上层人士的态度。他们为了讨好权贵,不断恭维、奉承,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却自称不知。接着,作者指出这种行为是一种欺骗,明明知道却无法实现,只是为了获得好处而不顾道德。

然而,作者在接下来的两句中提出了一种反思。他认为,不了解未必是一种问题,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欺骗。如果不去欺骗,才能面对真正的难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最后两句"咄哉天下怀,何以天下为",表达了作者对整个社会的怀疑和困惑。他在诗中暗示,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欺骗他人,那么这个社会又如何能够真正进步和发展呢?

这首诗词从一种批判的角度,对学子们迎合权势者的行为进行了揭示和质疑,同时也反思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作者呼吁人们应当追求真实和道德,而非迎合和欺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举举媚学子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不知不能天下难期无乃学子不欺为患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