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次翁

两断山川明,花深鸟乌乐。

枯骨不沾名,古今同一壑。

惟有在世时,聊厚不为薄。

南箕与北斗,亲友多离索。

斯文如旧欢,李侯极磊落。

颇似元鲁山,用心抚疲弱。

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

胸中种妙觉,岁晚期必获。

然膏夜读书,见圣宜有作。

文字寄我来,官邮远飞橐。

世缘心已死,傥得万金药。

作者简介(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寄李次翁

《寄李次翁》是黄庭坚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两断山川明,

花深鸟乌乐。

枯骨不沾名,

古今同一壑。

惟有在世时,

聊厚不为薄。

南箕与北斗,

亲友多离索。

斯文如旧欢,

李侯极磊落。

颇似元鲁山,

用心抚疲弱。

不以民为梯,

俯仰无所怍。

胸中种妙觉,

岁晚期必获。

然膏夜读书,

见圣宜有作。

文字寄我来,

官邮远飞橐。

世缘心已死,

傥得万金药。

诗意:

这首诗词是黄庭坚写给李次翁的寄托之作。诗中表达了对山川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友谊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黄庭坚自称枯骨不沾名,意味着他不追求功名利禄,与古人和现代人一样都将融入同一个境地。他在世时希望能保持厚道,不为浅薄之事所动。诗中也提到了南箕和北斗,用以暗喻亲友的离散和别离之苦。黄庭坚认为李侯(指李次翁)的风采极其激进,如同元鲁山一样,能用心抚慰疲弱之人。他主张不以人民为升迁之阶梯,不受俯仰之累。黄庭坚相信他内心种下的美好感悟,在晚年一定会有所收获。然而,他仍然刻苦读书,希望通过阅读圣贤之作能够有所创作。他将这些文字寄给李次翁,希望能够通过官方邮件远飞到对方那里。最后,诗中表达了对世缘已经消逝的淡漠,只有获得万金之药才能救治心灵。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黄庭坚对自然和友谊的情感。诗中运用了自然景色和天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意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对山川和花鸟的描绘,抒发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思念和对人情冷暖的感慨。黄庭坚强调自己不图名利,追求内心的真实和厚道的待人态度。他对李次翁的赞美和期望,展示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友人品质的推崇。诗中的一些隐喻与象征也增加了诗意的层次,使整首诗更具深意。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世事的淡漠和对内心救赎的渴望,以及对文字和创作的执着追求。整首诗既有抒发情感的真挚,又展示了黄庭坚独特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寄李次翁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山川离索亲友古今在世枯骨不沾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