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奠子 登河中迎煦楼故址,即唐崔徽白楼也

壮河山表里,百二喉襟。

形胜地,古犹今。

风云全晋在,草木故都深。

淡长空,孤鸟没,总消沉。

东山高卧,梁甫长吟。

人未老,鬓毛侵。

平生多古意,落日更登临。

倚危阑,穷远目,恐伤心。

作者简介(王恽)

王恽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铁木真三代的谏臣。

三奠子 登河中迎煦楼故址,即唐崔徽白楼也

《三奠子 登河中迎煦楼故址,即唐崔徽白楼也》是元代诗人王恽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壮丽的河山展现在眼前,内外百二河襟交汇。这里的景色美丽,古代与现代相映成趣。风云变幻,全国晋朝的兴衰都在这里发生,古老的树木和草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苍茫的天空,孤独的鸟儿消失不见,总是让人心情沉重。我高卧在东山上,长吟梁甫的诗篇。尽管我年纪未老,但鬓发已被时间侵蚀。我一生都怀揣着对古代的热爱,傍晚时分更是登上高处眺望。倚靠在危险的栏杆上,凝望着辽阔的远方,恐怕会伤透我的心。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在登上河中迎煦楼故址(即唐代崔徽白楼)时的感受和思考。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表达了对古代风云人物和历史兴衰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孤独和沉重心情,以及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都在诗中得以体现。

赏析:

这首诗词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风云变幻的历史和寂静的自然,展示了作者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思考。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索,表现出对古代文化和风貌的追忆之情。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孤独的鸟儿、苍茫的天空等,通过这些景物的对比,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考。整首诗词情感沉郁,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感慨。通过诗人的笔触,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能引发读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三奠子 登河中迎煦楼故址,即唐崔徽白楼也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草木伤心落日平生鬓毛登临风云表里长空古意远目形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