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宣州沈大夫

科名继世古来稀,高步何年下紫微。

帝命几曾移重镇,时清犹望领春闱。

登朝旧友常思见,开幕贤人并望归。

今日得游风化地,却回沧海有光辉。

作者简介(朱庆馀)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上宣州沈大夫

上宣州沈大夫

科名继世古来稀,

高步何年下紫微。

帝命几曾移重镇,

时清犹望领春闱。

登朝旧友常思见,

开幕贤人并望归。

今日得游风化地,

却回沧海有光辉。

中文译文:

上宣州的沈大夫

科举名额继承世间古来稀有,

你优秀的才华何时能被皇帝发掘?

皇帝是否曾多次派遣你去重要之地?

时局如此清明,你仍期望能够领取参加科举的特权。

你想见到旧时的朝臣同僚,

在进入宫殿时带领着贤士一起回归。

今天你终于有机会到达游历的风化之地,

却仍然期望可以回到广阔的大海边上,因为那里有光辉闪耀。

诗意与赏析:这首诗是唐代朱庆馀所作,描绘了一个官员的辛酸与失意。诗人以宣州沈大夫为主人公,揭示了科举制度中的种种不公与不尽人意。沈大夫既有极高的才华,又有过人的能力,但却始终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与重用。他一直期望能够成为进入朝廷的贤士,并重回昔日的友人之中。然而,在得到游历的机会之后,他却仍然渴望回到广阔的大海边上,因为那里有更为光辉的前景。这首诗通过写官员的遭遇,揭示了唐代科举制度的种种不完美,以及一代才子的辛酸与无奈。最后两句“今日得游风化地,却回沧海有光辉”,反映了诗人对理想前程的追求与遥想,同时也道出了他在尘世中寻求归宿与坚定不移的信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光辉沧海贤人帝命古来紫微望归旧友开幕重镇领春闱常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