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松

涧底阴森验笔精,笔闲开展觉神清。

曾当月照还无影,若许风吹合有声。

枝偃只应玄鹤识,根深且与茯苓生。

天台道士频来见,说似株株倚赤城。

作者简介(徐夤)

徐夤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

画松

《画松》

涧底阴森验笔精,

笔闲开展觉神清。

曾当月照还无影,

若许风吹合有声。

枝偃只应玄鹤识,

根深且与茯苓生。

天台道士频来见,

说似株株倚赤城。

译文:

深谷幽暗处,用笔来验证精妙,

闲暇时展开,感觉精神清醒。

曾经被月光照射,却无影踪,

若是风吹动,竟有声音相和。

树枝垂下,只有玄鹤能认识,

树根深埋地下,与茯苓一样生长。

天台道士频频前来拜访,

说这画松宛如倚靠在赤城山上的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棵画松的形象,通过绘画这棵松树,显示出画家高超的技艺和对自然的深入观察。诗的第一句写出了深谷幽暗处的松树,用笔来测试、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接着描述了画家闲暇时的状态,笔安静而自由,感觉清醒。

第三句和第四句通过月光和风来表达这棵画松的灵动之处。月光照射下,树干却没有明显的影子,给人一种半透明的感觉。如果轻风吹动,就传来树枝相互摩擦的声音。这表现出画家对自然细腻的观察和对生活的体验。

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松树根系的深邃和树枝的形状。树枝向下垂,只有玄鹤可以认识其形状和特点。树根深深埋藏在地下,和茯苓一样深入生长。这里通过和茯苓的比较,进一步强调了松树的深厚和持久的生命力。

最后两句描述了天台道士频频前来欣赏画松,并将其与赤城山上的树相比。这里赤城山被用作比喻,也显示了画松高超的技艺和形象的逼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画家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深度体验。画松的形象富有生命力,给人以灵动和高啸的感觉。这首诗通过绘画表达出了画家对松树的赞美和对松树生命力的讴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有声道士天台无影阴森玄鹤开展吹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