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诗

去秋三五月。

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

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

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

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

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

徒令存者伤。

作者简介(沈约)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悼亡诗

诗词:《悼亡诗》

朝代:南北朝

作者:沈约

去秋三五月。

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

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

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

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

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

徒令存者伤。

中文译文:

去年秋天的三五月,

今年秋天依然照亮着梁山。

今年春天兰花和草木盛开,

明年春天它们将再次绽放芬芳。

可悲啊,人世间的变迁无常,

一旦消逝,便永远不存在了。

帷幕和屏风已经撤去毁坏,

帷席又重新悬挂张扬。

风尘掩盖了空虚的座位,

孤立的帐篷覆盖着空空的床。

万事无不尽头,

只能让那些幸存者感到伤痛。

诗意和赏析:

《悼亡诗》是南北朝时期沈约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事物的哀悼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去年秋天的景象,而第三、四句则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春天。通过描绘自然的变化,作者反衬了人世间的无常和变迁。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变迁的感慨,认为人世间的事物一旦消逝就再也无法回来,永远地销亡了。这种变迁与消亡使人感到悲哀和无奈。

后面的几句描绘了帷幕、屏风、帷席等物品的摧毁和重新悬挂。这些形象化的描写暗示了人世间的变化和无常。

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无奈和绝望,人世间的万事无不尽头,一切都会逝去,只能让那些幸存者感到伤痛。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和对逝去事物的哀思,也传达了人生短暂和脆弱的主题。通过自然景物和物品的描写,诗中蕴含着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悼亡诗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万事存者游尘施张人道异帘屏帷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