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余郎中知郑州

西接都门才百里,压城残雪照牙旗。

风烟古是诸侯国,鴈鹜新来仆射陂。

馈食且依当日具,铸刑无改昔人为。

浓薰旧舍青绫被,不越常衙睡足时。

作者简介(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送余郎中知郑州

《送余郎中知郑州》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西接都门才百里,

压城残雪照牙旗。

风烟古是诸侯国,

鴈鹜新来仆射陂。

馈食且依当日具,

铸刑无改昔人为。

浓薰旧舍青绫被,

不越常衙睡足时。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送别余郎中前往郑州的情景。诗中通过描写城门、残雪、牙旗、风烟等景物,展现了古代都城的繁华和历史沧桑。诗人以鴈鹜新来仆射陂的比喻,表达了余郎中新任职位的重要性和期望。诗中还提到了馈食、铸刑等与官职相关的事物,表达了对余郎中的祝福和期望。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景物和运用比喻手法,将送别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通过城门、残雪、牙旗等形象描写,营造出一种古都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变迁。诗中的比喻手法,如将余郎中比喻为鴈鹜新来仆射陂,既突出了他的重要性,又增加了诗词的艺术性。整首诗词表达了对余郎中新职位的祝福和期望,展现了诗人对官职的向往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中的细节描写和对官职事物的提及,也展示了宋代社会的特点和风貌。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景物描写和比喻手法,将送别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并表达了对余郎中的祝福和对官职的向往。同时,诗中的细节描写和对官职事物的提及,也为读者呈现了宋代社会的特点和风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送余郎中知郑州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诸侯人为睡足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