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安寺通禅师院

应行诸岳遍,象屣半无纲。

一法寻常说,此机仍未忘。

窗闲藤影老,衲厚瀑痕荒。

寄语迷津者,来兹问不妨。

作者简介(贯休)

贯休

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化二年(915年)终于所居,世寿89。

题大安寺通禅师院

诗词:《题大安寺通禅师院》

朝代:唐代

作者:贯休

应行诸岳遍,

象屣半无纲。

一法寻常说,

此机仍未忘。

窗闲藤影老,

衲厚瀑痕荒。

寄语迷津者,

来兹问不妨。

中文译文:

应该到各个山岳去行走,

脚印像屣鞋一样随意而无章法。

佛法讲述着常识的道理,

这种领悟仍然未曾忘记。

窗外藤蔓斜倚的影子已经老去,

僧袍上厚实的瀑布痕迹已经荒凉了。

寄语给迷失在迷津中的人们,

来到这里询问也没有关系。

诗意:

这首诗是贯休题写的大安寺通禅师院。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并借此寄语给迷失在困境中的人们。诗中突出了行走的重要性和领悟常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岁月荏苒的感慨。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展现出深邃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诗人以自己的行走之路和佛法领悟来勉励那些迷失在人生迷津中的人们。通过窗外藤蔓老去的影子和僧袍上瀑布痕迹的衰减,诗人描绘了时间流逝和岁月荏苒的感慨。整首诗流畅优美,意蕴深远,反映了唐代文人宿命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此机迷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