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

乌孙腰间佩两刀,刃可吹毛锦为带。

握中枕宿穹庐室,马上割飞翳螉塞。

执之魍魉谁能前,气凛清风沙漠边。

磨用阴山一片玉,洗将胡地独流泉。

主人屏风写奇状,铁鞘金镮俨相向。

回头瞪目时一看,使予心在江湖上。

作者简介(李颀)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

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

乌孙腰间佩两刀,

刃可吹毛锦为带。

握中枕宿穹庐室,

马上割飞翳螉塞。

执之魍魉谁能前,

气凛清风沙漠边。

磨用阴山一片玉,

洗将胡地独流泉。

主人屏风写奇状,

铁鞘金镮俨相向。

回头瞪目时一看,

使予心在江湖上。

中文译文:

《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

乌孙人腰间佩带上挂着两把刀,

刀身锋利如同能够割破帛缎。

夜间靠着握刀的人在帐篷里睡觉,

骑在马上割破黄沙上的细蝉翅膀。

手握佩刀,谁敢轻易前来与之抗衡,

散发着凌冽的气息,如同清风沙漠边。

经过阴山磨砺的刀身如同一块玉石,

经过胡地洗涤的刀铺独特的流泉。

佩刀主人将其形状写在屏风之上,

铁鞘和金镮显得威严且相互映照。

当人回头瞪目,一看见这幅画面,

使我的心飘荡在江湖之上。

诗意:

这首诗是李颀写给一幅屏风的贴联诗,叙述了屏风上绘有崔五六佩戴乌孙佩刀的奇妙形象。乌孙佩刀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乌孙族传统的武器,具有神秘而威严的形象。诗中描绘了佩刀的锐利和佩戴者与之相合的魄力,展示了文人士大夫对武士精神的向往。

赏析:

《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这首诗以豪迈的笔调描绘了乌孙佩刀的威严与雄壮。诗人用锋利的刀身吹弹得破锦绣作为形容,表现出了佩刀的锋利和卓越的品质。诗中"握中枕宿穹庐室"一句,表达了佩刀的珍贵,它在主人睡觉时就像把伞一样保护着主人。诗人通过"马上割飞翳螉塞"一句,以骑战之势表现了佩刀的激烈和刚猛。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主人写在屏风上的这个画面所带给诗人的强烈感受,使他的心思意念仿佛陷入了江湖之上,给读者带来一种豪迈的江湖感觉。整首诗通过描绘佩刀的特点和主人的心境,展示了唐代文人崇拜武士和英雄豪杰的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腰间魍魉乌孙中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