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桐

疏桐馀一干,风雨日萧条。

岁晚琴材老,天寒桂叶凋。

已悲根半死,复恐尾全焦。

幸在龙门下,知音肯寂寥。

作者简介(雍陶)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孤桐

孤桐

疏桐馀一干,

风雨日萧条。

岁晚琴材老,

天寒桂叶凋。

已悲根半死,

复恐尾全焦。

幸在龙门下,

知音肯寂寥。

中文译文:

孤桐疏落只余一根,

风雨天天凄凉。

岁月已晚,琴材渐老,

天寒桂叶凋零。

已经感到根部半死,

又担忧尾部会整个焦枯。

幸运的是,在龙门下,

有一个知音肯与我共寂寥。

诗意和赏析:

《孤桐》是唐代诗人雍陶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述一棵孤零零的桐树,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寂寥之感。诗中以桐树作为象征,抒发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苦闷之情。

诗的开头,疏落的孤桐形象衬托了作者的孤独。风雨萧条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凄凉感。接着,诗人运用岁晚琴材老、天寒桂叶凋的意象,表达出自己身体逐渐衰老、生命渐行渐远的无奈之情。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透过桐树的生命状态,抒发了对自身命运的担忧与焦虑。已经悲伤到根部半死了,又担心尾部会完全焦枯,这种内心的焦虑和无奈非常贴切地描绘了诗人自身的心境。

而诗的结尾,则显露出一丝希望和宽慰。幸运的是,诗人在龙门下找到了一个知音,这位知音能够与他共同面对孤寂的境遇,给予他一丝温暖和共鸣。

整首诗以孤桐为隐喻,用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苦闷,同时也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焦虑。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诗人把自己的情感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风雨寂寥知音半死岁晚一干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