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再用韵助静斋之入告)

日近长安路。

喜骖鸾、带簪游戏,弓旌招去。

闻道汉朝帷幄里,要问_隅蛮语。

嗟时事、尚兹多故。

办取忠谋宜入告,见石洪、曾在乌公府。

须细访,风寒处。

左荆右岭中湘浦。

愿扶持、东南温厚,老天张主。

翘馆钦贤人共说,一饭每勤三吐。

公此去、好官须做。

从臾泾舟同共济,更绸缪、桑土先阴雨。

灭此虏,直朝暮。

作者简介(李曾伯)

李曾伯

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间)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贺新郎(再用韵助静斋之入告)

这首诗词是宋代李曾伯所作,题目为《贺新郎(再用韵助静斋之入告)》。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日近长安路。

喜骖鸾、带簪游戏,弓旌招去。

闻道汉朝帷幄里,要问_隅蛮语。

嗟时事、尚兹多故。

办取忠谋宜入告,见石洪、曾在乌公府。

须细访,风寒处。

左荆右岭中湘浦。

愿扶持、东南温厚,老天张主。

翘馆钦贤人共说,一饭每勤三吐。

公此去、好官须做。

从臾泾舟同共济,更绸缪、桑土先阴雨。

灭此虏,直朝暮。

中文译文:

太阳渐渐落在长安的大道上。

喜气骖鸾,戴着簪子嬉戏,弓旌招呼着前来。

听说汉朝的帷幄之中,想问一下_隅蛮语。

唉,时事已变,尚有许多故事。

办理忠谋当入告,见到石洪,曾经在乌公府中。

必须仔细打听,在风寒的地方。

左边是荆山,右边是岭山,中间有湘江和浦江。

愿意扶持东南地区,温暖而宽厚,老天爷主持。

高高的馆舍里尊崇贤人共同谈论,一顿饭常常勤奋地吐出三次。

公子你此去,必须做一位好官。

从此刻开始,泾河的船与我共同渡过,更加筹划,桑土先有阴雨。

消灭这些虏寇,直到天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贺新郎的形式写下,通过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展示了作者对时事的忧虑和对官员的期待。

诗的开头描绘了太阳落在长安的大道上,喜庆的场景。接着,描述了新郎戴着簪子嬉戏,弓旌招呼着前来,营造了喜庆的气氛。

然后,诗人听说汉朝朝廷内发生了一些事情,想要问一下_隅蛮语,表达了对时事的关注和对历史的留恋。

接下来,诗人唏嘘时事多变,尚有许多故事,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呼吁办理忠谋应该入朝告示,见到石洪,曾在乌公府中,表达了对官员的期待和对忠诚的推崇。

诗人希望能够细细打听情况,在风寒的地方,意味着需要深入了解并勇于面对困难。

诗人通过描绘左荆右岭中湘浦的景色,表达了对东南地区的希望,希望这个地方能够温暖而宽厚,并为之扶持。

在翘馆里,钦慕贤人共同谈论,一饭常常勤奋地吐出三次,这句话可能指的是对贤人的推崇和赞赏,以及对勤奋工作的期望。

最后,诗人鼓励新郎成为一位好官,从此刻开始,泾河的船与他一同渡过,更加筹划,桑土先有阴雨,表达了对新郎在官场上的期望和希望能够处理好复杂的局势。

最后两句“灭此虏,直朝暮”,表达了对灭除敌寇的决心和志向。

整首诗词以贺新郎的形式,通过描述景物、表达情感和对时事的关注,表达了对官员的期待和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以及对新郎在官场上的期望和祝福。诗中运用了具体的景物描写和隐喻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治国理政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闻道游戏时事帷幄蛮语兹多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