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杂兴十首

潭潭故邑井,猗猗上宫兰。

不食自清渫,莫服更幽闲。

志士耻弱植,卷迹甘饥寒。

佳晨追良觌,触物悬悲端。

川途眇回远,经岁旷音翰。

岂不慕裘马,诡得非所安。

蝉冕多怵迫,绳枢尟忧患。

枉寻竟何补,方枘诚独难。

作者简介(秦观)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春日杂兴十首

诗词:《春日杂兴十首》

潭潭故邑井,

猗猗上宫兰。

不食自清渫,

莫服更幽闲。

志士耻弱植,

卷迹甘饥寒。

佳晨追良觌,

触物悬悲端。

川途眇回远,

经岁旷音翰。

岂不慕裘马,

诡得非所安。

蝉冕多怵迫,

绳枢尟忧患。

枉寻竟何补,

方枘诚独难。

中文译文:

潭潭故邑井,

古潭的故乡井,

猗猗上宫兰。

婀娜傲立于宫殿中的兰花。

不食自清渫,

它不以外物滋养,却自然清纯。

莫服更幽闲。

不服从于世俗的繁华。

志士耻弱植,

有志向的人羞于安于平凡,

卷迹甘饥寒。

抱着书卷,宁愿忍受饥寒。

佳晨追良觌,

在美好的早晨追寻优秀的人物。

触物悬悲端。

触及世间事物,引发悲伤之情。

川途眇回远,

川流曲折回旋,遥远而漫长。

经岁旷音翰。

历经岁月,音乐之才荒废。

岂不慕裘马,

难道不向往奢华和豪马?

诡得非所安。

但这种诡异并不能使人获得安宁。

蝉冕多怵迫,

戴着华丽冠冕的人常常感到束缚和压迫。

绳枢尟忧患。

权力之轴绳,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忧虑和困扰。

枉寻竟何补,

徒劳地寻求,最终又能得到什么补益呢?

方枘诚独难。

正方形的凿子只能独自难以成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秦观的《春日杂兴十首》中的一首,通过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世俗之物的不屑和对高尚品质的追求。

诗中以自然景物和人事为比喻,运用了隐喻和象征手法,展示了作者对世俗浮华的厌弃和对高洁清雅的向往。他倡导志士不应安于平凡,应该追求卓越,不畏艰苦困苦。同时,他对权力和富贵的追逐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追求是虚幻的,难以带来真正的安宁和满足。

诗歌的语言简练而有力,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整首诗以对比和反转为手法,突出了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秦观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内心追求的呈现,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独立精神和追求高尚的品质。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清新淡泊的意境,启发人们反思世俗的虚妄和追逐,鼓励追求内心的真实和卓越的人生境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春日杂兴十首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志士不食幽闲饥寒悲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