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昭君怨

《昭君怨》

明妃风貌最娉婷,

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

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

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

不须一向恨丹青。

译文:

明妃的容貌最娉婷,

合起来可与四星相应。

只因当年备受皇宫宠爱,

何曾专心在夜晚侍奉帏屏。

看着薄弱的国书迷失在图画中,

谁料到被迫嫁给外族的庭院。

因此知道君恩如纸一样薄弱,

不需要长久地恨恶那些红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南朝宋昭君的,表达了昭君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怨恨。昭君原是汉家的公主,因政治需要被迫嫁给了匈奴,这让她感到极度的痛苦和失落。诗中用四星来形容她的美貌,表达了她出众的容貌和风采。她在宫中备受宠爱,但却不能专心侍奉皇帝,强调了她的悲苦命运。同时,她对国书的漠视和不理解也显示了她对政治和文化的迷失。最后两句表达了她对皇上的不满和对自己境地的绝望,认为君恩薄弱如纸,无需再对丹青埋怨恨恶。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昭君的心情,情感深沉,富有哀怨之气。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不须自是图画丹青只得娉婷风貌四星虏庭宫掖帏屏见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