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枕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作者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午枕

诗词:《午枕》

百年春梦去悠悠,

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

鸣禽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

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

眼看兴废使人愁。

中文译文:

春梦已逝百年之久,

再也没有吹箫的人留在这里。

野草自然开放又自然凋零,

鸣禽们彼此互相鸣叫互相回应。

旧有的小径被掩埋,新的道路被开辟,

红墙斜倚着画楼可见。

想把一杯酒独自畅饮,

眼看兴盛与衰败令人忧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以描绘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为主题。诗中表达了岁月的无情和生活的无常。诗人通过春梦的比喻,表达了时光的飞逝,百年来的梦境已经消逝得渺茫不再,再也没有吹箫的人停留在这里,暗示了人事已非,时光不复。野草自然开放又自然凋零,鸣禽们互相鸣叫互相回应,揭示了自然界的循环和生命的无常。

诗中还描绘了旧有的小径被掩埋,新的道路被开辟的景象,红墙倚斜着画楼,给人一种旧时光的颓然和新时代的崭新感。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他想独自畅饮一杯无伴侣的酒,却眼看着兴废的变迁给人带来忧愁。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人事变迁的描绘,展现了岁月无情的特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活无常的思考和感慨。诗人以深沉的语言和意象,唤起读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共鸣和思考,表达了对兴盛与衰败的忧虑和无奈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午枕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悠悠使人野草春梦兴废伴侣吹箫埋没新径相酬旧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