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一点芳心两翠蛾。

恼人离绪不胜多。

尊前忍听渭城歌。

花落鸟啼春去也,水长天远客愁何。

此情何处托微波。

作者简介(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浣溪沙

诗词:《浣溪沙》

一点芳心两翠蛾。

恼人离绪不胜多。

尊前忍听渭城歌。

花落鸟啼春去也,

水长天远客愁何。

此情何处托微波。

中文译文:

一点芳心似两只翠蛾。

烦恼的离愁之情无法计数。

为了你,我忍受着听渭城的歌声。

花儿凋谢,鸟儿啼鸣,春天已经离去,

江水流长,天空无垠,客人的忧愁何处安放。

这份情意要借助微波传达。

诗意和赏析:

《浣溪沙》是元代张翥的一首抒情诗词,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首句“一点芳心两翠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柔情和爱意。这里的“一点芳心”指的是诗人的深情之心,而“两翠蛾”则是比喻双眼,形象地描绘了眼神中的温柔和柔情。

接下来的两句“恼人离绪不胜多,尊前忍听渭城歌”表达了诗人因离别而产生的烦恼和思念之情。诗人在思念之中,为了忍受离别之苦,选择在酒宴上听着渭城的歌声,以此减轻内心的痛苦。

下半部分的四句“花落鸟啼春去也,水长天远客愁何。此情何处托微波”,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春天已经过去,花谢鸟啼,这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离别的不可挽回。江水流长,天空无垠,象征着客人的离去和远方的忧愁。最后一句“此情何处托微波”,表达了诗人情感的无处寄托,只能借助微波传达出去,显示了诗人内心深沉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柔情和对离别的苦痛。同时,自然景物的描绘增加了诗词的意境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浣溪沙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此情芳心远客恼人鸟啼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