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无月赋诗三首

月向中秋俟,阴从一夕愆。

望中孤老眼,暗里耸吟肩。

灯婢深留照,桃笙冷废眠。

思兮在何许,有梦隔山川。

作者简介(赵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无月赋诗三首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无月赋诗三首》是宋代赵蕃的作品。这首诗以中秋时节月亮缺失为题材,表达了主人公在这五个夜晚的思绪和情感。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无月

月亮在中秋期间不见踪影

赋诗三首

月向中秋俟,

月亮迎接中秋的到来,

阴从一夕愆。

然而,阴云却一夜之间遮蔽了月光。

望中孤老眼,

凝望中,孤独的双眼,

暗里耸吟肩。

在黑暗中,颤抖的双肩低声吟唱。

灯婢深留照,

照亮房间的灯光依然明亮,

桃笙冷废眠。

而桃花树下的笙声却寂静无声。

思兮在何许,

我的思绪啊,你在何处?

有梦隔山川。

是否有一道梦境隔断了我们山川之间的相遇?

诗词通过描绘中秋期间缺失的月亮,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思念。月亮作为中秋的象征,本应明亮照耀,然而却被阴云遮挡,使得主人公的情感更加深沉。孤独的双眼和颤抖的双肩,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和无奈。尽管灯火依然明亮,但桃花树下的笙声却缺失,进一步增加了诗词中的寂静和冷清氛围。最后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思念之情的远距离,有一道梦境似乎阻隔了他与思念的对象之间的相见。

这首诗通过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以中秋缺失的月亮为象征,描绘了孤独、思念和遥远之情。赵蕃以简洁而深邃的词句,表达了人们在特殊时刻内心的情感体验,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共鸣并感受到其中的情绪与意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无月赋诗三首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山川望中孤老灯婢